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长洲枢纽;船闸;通过能力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3482018Y0026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9-04-1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广西壮族自治区港航管理局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评价单位: |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 | |||
评价日期: | 2017.05.17 | 评价证书号: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孵化基地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3394012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本项目围绕西江黄金水道建设,以提高长洲枢纽一、二线船闸通过能力为目标,重点突破长洲枢纽一、二线船闸通过能力提升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现场调研、水文地形原型观测、资料收集分析、河床演变分析、水力计算、对比分析及数学模型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长洲枢纽坝下河段河床演变及水位下降规律、提升船闸通过能力措施和改造技术方案、船闸输水系统布置及水力计算分析等研究,取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如下: (1)基于长洲坝下历史地形和最新实测地形资料、长洲坝下系列原观水文资料,揭示了长洲枢纽运行前后坝下河段河床演变和枯水位变化规律,分析了各阶段枯水位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明确了现阶段长洲坝下因枢纽清水冲刷引起的河床冲刷已趋缓,今后河床演变和枯水位降落将主要受坝下航道进一步扩能升级和人工采砂的影响。 (2)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研究了长洲坝下航道扩能和人工采砂引起的枯水位降落特征,长洲坝下规划3000t级航道整治引起坝下引航道设计水位由2015年的3.27m降落至2.65m,远期若3000t级海轮航道实施坝下设计水位进一步降落至2.13m;航槽内采砂对坝下枯水位下降影响显著,航槽外局部沙源区采砂对水位影响有限。给出了一、二线船闸下游设计最低通航水位适宜取值1.95m,可为长洲枢纽一、二线船闸改造提供技术支撑。 (3)分析了长洲枢纽一、二线船闸通过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提升长洲枢纽一、二线船闸通过能力的非工程措施。采用二维水流数学模型,从提高枢纽下泄流量的角度,核算了不同阶段、不同船型维持长洲现有一、二线船闸门槛水深所需枢纽最小下泄的流量,并分析其可能性。 (4)提出了多因素制约条件下提升长洲一二线船闸通过能力的三个改造工程技术方案及输水系统型式和输水水力特性,计算了各方案的通航水流条件。一级船闸提高标准改造方案单位投资相对较小,运行方式较简单,可作为优选技术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