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机械制造与装备 » 自动控制、计算机制造

灌区智能监测系统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灌区信息化;智能监测;日常巡查;考勤签到;水尺图抓拍
成果类别: 技术成熟度: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登记号: 18057032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4-15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技术水平:
评价证书号: 浙技交鉴字[2018]第109号 评价单位: 浙江省技术交易中心
评价日期: 2018.11.22 评价证书号: 浙技交鉴字[2018]第109号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推广形式: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玉女士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5885053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1、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大部分的灌区修建于20世纪50~70年代,涉及的范围较广,监测点数量多又分散,运行了数十年,工程设施设备陈旧,大部分处于年久失修,人力资源投入大,运行成本高,监测数据单一,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灌区内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基础资料信息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维护,整体的管理水平也相对低下。   201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浙政办发〔2016〕4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行浙江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结合“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提出的推进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措施要求,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对灌区长期积累的纸质材料以及数据进行存储和整合,并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可实现对灌区内水资源的相关监测,为其优化配置提供决策支持;可为灌区的水量调度和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因此,为了科学合理地管理和调度灌区的水资源,有效地管理和维护相应的基础信息,提高灌区的整体管理水平,建设信息化系统对灌区来说是迫切需要的。   本研究立足于国内灌区监测的实际情况,开发一套能够适用于国内任意类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灌区智能监测系统,为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灌区智能监测系统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灌区的信息化建设。其将采集到的人员考勤、日常巡查情况、调度运行的情况、水位、雨量、流量等关键数据以及水位尺图像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中控室服务器端,通过软件平台显示各项数据,并可形成报表进行打印等,上级主管部门可以通过web网络访问软件平台,进行实时数据的查询与监督。配合手机APP使用,方便工作人员随时随地的查看和操作,使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掌握灌区运行情况,逐步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和水资源配置效益,实现灌区管理信息化和标准化。   3、性能指标   (1)针对我国大部分灌区修建时间早、涉及范围广、监测点数量多又分散、运行成本高和监测数据单一的情况,采用人员考勤、日常巡查与关键数据远程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灌区的信息化,为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支持,逐步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和水资源配置效益。   (2)利用无线遥测终端机监测考勤、水位、雨量、流量、抓拍的水尺图像等数据,配合软件平台和手机APP使用,高效地完成了灌区的日常运行和管理。   (3)利用抓拍水位尺图像的功能,实现水位数据与水位尺示数的对比,可以提高水位测量的可信度与精度。   (4)灌区智能监测系统提高灌了区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程度;能够随时随地掌握灌区运行情况,提高灌区管理效率30%以上。   (5)通过灌区智能监测系统的运行大大降低人力成本,最多可减少灌区管理的人员投入50%以上。   (6)通过长期数据积累,能够为灌区管理的合理性提供数据支撑。   4、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1)针对我国大部分灌区修建时间早、涉及范围广、监测点数量多又分散、运行成本高和监测数据单一的情况,采用人员考勤、日常巡查与关键数据远程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灌区的信息化。   (2)利用无线遥测终端机监测考勤、水位、雨量、流量、抓拍的水尺图像等数据,配合软件平台和手机APP使用,实现了灌区日常运行和管理的信息化。   (3)利用抓拍水位尺图像的功能,实现水位数据与水位尺示数的对比,提高水位测量的可信度与精度。   5、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产品批量生产后,推广应用了一些省内的大中型灌区项目,包括绍兴上虞上浦闸灌区信息化系统、铜山源水库灌区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乌溪江引水工程灌区(金华片)水情站点改造维修养护等项目,初步估算,应用于50多个监测点,合同额有100多万,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灌区智能监测系统的成功开发应用,形成灌区自动化控制系统及时、高效地运行,为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支持,逐步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和水资源配置效益,实现灌区管理信息化和标准化。加强农业、水利、林业等主管部门的协同与配合,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有助于加强水利信息化技术的自主研发,拓展水利信息化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加强水利信息发布,通过各类媒介及时发布相应水利信息,增强水利信息化的社会服务功能。   6、推广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灌区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应用各种类型的灌区,产品的成功研发可以加快在浙江省各大灌区的推广,产品系统后期应需求适当修改,可以应用在小水库、山塘水库、小流域等水利自动化项目上,浙江的偏远小水库约有4000余个点,1~10万立方米山塘水库总数为2万余座,小流域等的应用可能更多。立足浙江,辐射全国,该产品的应用前景都比较广阔,利润丰厚,且能提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竞争力。   7、成果的知识产权情况   (1)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两项:灌区水文信息遥测系统和一种灌区一体化水位雨量图像监测系统。   (2)授权软件著作权一项:灌区监测系统遥测终端DC-201嵌入式软件V1.0。   (3)《浙江水利科技》发表论文一篇:灌区水情雨情图像一体化监测系统研究。   
成果名称: 灌区智能监测系统 关键词: 灌区信息化;智能监测;日常巡查;考勤签到;水尺图抓拍
成果类别: 一级分类名称: 装备制造
二级分类名称: 自动控制、计算机制造 三级分类名称:
研究起止时间: 2016.08 至2018.01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属性: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技术成熟度: 技术水平:
研究形式: 学科分类1:
单位名称: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 学科分类2: 210.70
中图分类号1: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中图分类号2: S274.4 课题来源:
应用行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课题立项编号: ZDHA160002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25.00 评价单位: 浙江省技术交易中心
评价形式: 应用状态:
评价日期: 2018.11.22 转让范围:
评价证书号: 浙技交鉴字[2018]第109号 推荐单位: 浙江省水利厅
推广形式: 成果登记号: 18057032
成果简介:   1、立项的背景和意义   我国大部分的灌区修建于20世纪50~70年代,涉及的范围较广,监测点数量多又分散,运行了数十年,工程设施设备陈旧,大部分处于年久失修,人力资源投入大,运行成本高,监测数据单一,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较低,灌区内的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基础资料信息得不到有效的管理和维护,整体的管理水平也相对低下。   2016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浙政办发〔2016〕4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行浙江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结合“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提出的推进工程信息化管理的措施要求,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对灌区长期积累的纸质材料以及数据进行存储和整合,并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资源的共享;可实现对灌区内水资源的相关监测,为其优化配置提供决策支持;可为灌区的水量调度和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因此,为了科学合理地管理和调度灌区的水资源,有效地管理和维护相应的基础信息,提高灌区的整体管理水平,建设信息化系统对灌区来说是迫切需要的。   本研究立足于国内灌区监测的实际情况,开发一套能够适用于国内任意类型灌区信息化建设的灌区智能监测系统,为灌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灌区智能监测系统可应用于各种类型灌区的信息化建设。其将采集到的人员考勤、日常巡查情况、调度运行的情况、水位、雨量、流量等关键数据以及水位尺图像通过无线网络传输到中控室服务器端,通过软件平台显示各项数据,并可形成报表进行打印等,上级主管部门可以通过web网络访问软件平台,进行实时数据的查询与监督。配合手机APP使用,方便工作人员随时随地的查看和操作,使管理人员能够实时掌握灌区运行情况,逐步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和水资源配置效益,实现灌区管理信息化和标准化。   3、性能指标   (1)针对我国大部分灌区修建时间早、涉及范围广、监测点数量多又分散、运行成本高和监测数据单一的情况,采用人员考勤、日常巡查与关键数据远程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灌区的信息化,为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支持,逐步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和水资源配置效益。   (2)利用无线遥测终端机监测考勤、水位、雨量、流量、抓拍的水尺图像等数据,配合软件平台和手机APP使用,高效地完成了灌区的日常运行和管理。   (3)利用抓拍水位尺图像的功能,实现水位数据与水位尺示数的对比,可以提高水位测量的可信度与精度。   (4)灌区智能监测系统提高灌了区管理的信息化与智能化程度;能够随时随地掌握灌区运行情况,提高灌区管理效率30%以上。   (5)通过灌区智能监测系统的运行大大降低人力成本,最多可减少灌区管理的人员投入50%以上。   (6)通过长期数据积累,能够为灌区管理的合理性提供数据支撑。   4、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1)针对我国大部分灌区修建时间早、涉及范围广、监测点数量多又分散、运行成本高和监测数据单一的情况,采用人员考勤、日常巡查与关键数据远程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灌区的信息化。   (2)利用无线遥测终端机监测考勤、水位、雨量、流量、抓拍的水尺图像等数据,配合软件平台和手机APP使用,实现了灌区日常运行和管理的信息化。   (3)利用抓拍水位尺图像的功能,实现水位数据与水位尺示数的对比,提高水位测量的可信度与精度。   5、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   产品批量生产后,推广应用了一些省内的大中型灌区项目,包括绍兴上虞上浦闸灌区信息化系统、铜山源水库灌区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乌溪江引水工程灌区(金华片)水情站点改造维修养护等项目,初步估算,应用于50多个监测点,合同额有100多万,产生相应的经济效益。灌区智能监测系统的成功开发应用,形成灌区自动化控制系统及时、高效地运行,为灌区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支持,逐步提高灌区的管理水平和水资源配置效益,实现灌区管理信息化和标准化。加强农业、水利、林业等主管部门的协同与配合,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有助于加强水利信息化技术的自主研发,拓展水利信息化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加强水利信息发布,通过各类媒介及时发布相应水利信息,增强水利信息化的社会服务功能。   6、推广应用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意见   灌区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应用各种类型的灌区,产品的成功研发可以加快在浙江省各大灌区的推广,产品系统后期应需求适当修改,可以应用在小水库、山塘水库、小流域等水利自动化项目上,浙江的偏远小水库约有4000余个点,1~10万立方米山塘水库总数为2万余座,小流域等的应用可能更多。立足浙江,辐射全国,该产品的应用前景都比较广阔,利润丰厚,且能提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与市场竞争力。   7、成果的知识产权情况   (1)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两项:灌区水文信息遥测系统和一种灌区一体化水位雨量图像监测系统。   (2)授权软件著作权一项:灌区监测系统遥测终端DC-201嵌入式软件V1.0。   (3)《浙江水利科技》发表论文一篇:灌区水情雨情图像一体化监测系统研究。   
联系人: 吴辉 成果登记日期: 2018-11-23
联系人email: 19653246@qq.com 单位代码: 93300669
邮政编码222: 310020 联系人电话: 13858067016
单位传真: 单位通讯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凤起东路50号
单位所在省市: 单位电话: 0571-86959051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合作完成单位: 杭州定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8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胡正松;刘锋;邱志章;岑恩杰;黄小彬;陆乙君;许方照;李河;宋立松;翁敏;周迟;李瑞星;洪侃;陈洪飞;陈明恩;刘海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4-15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