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生物技术 » 医学生物工程

仿真饰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和风险分析研究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仿真饰品;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风险分析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技术成熟度: 成熟应用阶段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行业标准
成果登记号: xk20130073 资源采集日期: 2013-11-10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技术水平: 国际先进
评价证书号: [2012]319 评价单位: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评价日期: 2012.10.26 评价证书号: [2012]319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允许出口 推广形式: 技术服务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玉女士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5885053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该项目来源于国家质检总局下达的2009年度检验检疫科研项目2009IK075。 仿真饰品物美价廉、精美多样,深受人们的青睐,但其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健康危害,近年来中国出口的仿真饰品因安全质量问题而被国外召回的事情时有发生。鉴于目前国内外无有效的检测和风险评价方法,该项目开创性地建立了10个检测方法并进行健康有害风险分析: 1)ICP-AES法测定仿真饰品中砷、钡、镉、钴、铬、汞、镍、铅、锑和硒等10种元素的迁移量。 2)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法测定仿真饰品中砷、锑、汞、硒的迁移量。 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仿真饰品中铬、镉、镍、钴、铅、钡、汞、锑、钼、砷、硒等11种元素迁移量。 4)混合酸体系—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连续测定仿真饰品中的铅、镉和镍含量。 5)仿真饰品镍释放的快速定性筛选方法,适用于直接或长期接触皮肤的各种材质仿真饰品中镍释放的快速定性判定。 6)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仿真饰品中14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PAEs)的含量和迁移量。 7)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仿真饰品中6种磷酸酯类增塑剂的含量和迁移量。 8)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仿真饰品中21种有害初级芳香胺的含量和迁移量。 9)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仿真饰品中15种有机锡化合物的含量和迁移量。 10)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测定仿真饰品中烷基酚类(AP)及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化合物(APEO)的含量和迁移量。 11)通过建立的方法检测大量仿真饰品中的11种重金属迁移量和5类有机物迁移量数据,系统地建立仿真饰品中有害物质的皮肤暴露评估模型,进行皮肤接触风险分析,为检验监管、保护人们健康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项目的输出成果包括: 1)制定出入境行业标准3项;SN/T 3249.1-2012、SN/T3249.2-2012、SN/T 3249.3-2012。 2)出版著作3本(其中,主持人作为副主编1本); 3)发表论文7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 作用意义: 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仿真饰品的检测和风险评估体系,已应用于日常检验监管中,为有关部门执法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指导生产企业,破解国外技术贸易壁垒,规范无毒、绿色仿真饰品的生产同时也更好地保护了公众的健康安全;已产生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成果名称: 仿真饰品中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技术和风险分析研究 关键词: 仿真饰品;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风险分析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一级分类名称: 医学生物工程
二级分类名称: 三级分类名称:
研究起止时间: 2009.01 至2012.03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行业标准
成果属性: 原始性创新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技术成熟度: 成熟应用阶段 技术水平: 国际先进
研究形式: 其他 学科分类1: 国家标准GB 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
单位名称: 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学科分类2:
中图分类号1: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四版)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中图分类号2: 课题来源: 部门计划
应用行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课题立项编号: 2009IK075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25.00 评价单位: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评价形式: 鉴定 应用状态: 稳定应用
评价日期: 2012.10.26 转让范围: 允许出口
评价证书号: [2012]319 推荐单位: 厦门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
推广形式: 技术服务 成果登记号: xk20130073
成果简介: 该项目来源于国家质检总局下达的2009年度检验检疫科研项目2009IK075。 仿真饰品物美价廉、精美多样,深受人们的青睐,但其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潜在的健康危害,近年来中国出口的仿真饰品因安全质量问题而被国外召回的事情时有发生。鉴于目前国内外无有效的检测和风险评价方法,该项目开创性地建立了10个检测方法并进行健康有害风险分析: 1)ICP-AES法测定仿真饰品中砷、钡、镉、钴、铬、汞、镍、铅、锑和硒等10种元素的迁移量。 2)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HG-AFS)法测定仿真饰品中砷、锑、汞、硒的迁移量。 3)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同时测定仿真饰品中铬、镉、镍、钴、铅、钡、汞、锑、钼、砷、硒等11种元素迁移量。 4)混合酸体系—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连续测定仿真饰品中的铅、镉和镍含量。 5)仿真饰品镍释放的快速定性筛选方法,适用于直接或长期接触皮肤的各种材质仿真饰品中镍释放的快速定性判定。 6)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仿真饰品中14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增塑剂(PAEs)的含量和迁移量。 7)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仿真饰品中6种磷酸酯类增塑剂的含量和迁移量。 8)固相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仿真饰品中21种有害初级芳香胺的含量和迁移量。 9)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仿真饰品中15种有机锡化合物的含量和迁移量。 10)液相色谱质谱法(LC-MS)测定仿真饰品中烷基酚类(AP)及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类化合物(APEO)的含量和迁移量。 11)通过建立的方法检测大量仿真饰品中的11种重金属迁移量和5类有机物迁移量数据,系统地建立仿真饰品中有害物质的皮肤暴露评估模型,进行皮肤接触风险分析,为检验监管、保护人们健康提供重要技术支持。 项目的输出成果包括: 1)制定出入境行业标准3项;SN/T 3249.1-2012、SN/T3249.2-2012、SN/T 3249.3-2012。 2)出版著作3本(其中,主持人作为副主编1本); 3)发表论文7篇(其中,核心期刊5篇) 作用意义: 课题研究成果,进一步完善了仿真饰品的检测和风险评估体系,已应用于日常检验监管中,为有关部门执法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有效指导生产企业,破解国外技术贸易壁垒,规范无毒、绿色仿真饰品的生产同时也更好地保护了公众的健康安全;已产生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联系人: 黄宗平 成果登记日期: 2013-04-22
联系人email: huangzp@xmciq.gov.cn 单位代码: 93502642
邮政编码222: 361012 联系人电话: 0592-3269972
单位传真: 0592-3269515;3269934 单位通讯地址: 福建省厦门市海沧区建港路2165号
单位所在省市: 福建省 单位电话: 0592-3269518;3269935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其他
合作完成单位: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3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黄宗平;赖莺;王鸿辉;普旭力;黄丽;董清木;刘崇华;张志辉;邢力 资源采集日期: 2013-11-10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