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面对日益严峻的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继20世纪80年代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实施水稻超高产育种即超级稻育种计划以后,1996年中国也正式启动了水稻超高产育种项目[1]。我国水稻超高产育种起步稍晚,但无论是应用基础研究还是育种实践都取得重要进展,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本研究简要介绍国内外水稻研究现状及其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势。
1 国外水稻研究现状
进入新世纪, 由于跨国垄断资本的输出和生物工程技术应用与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育种业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发达国家育种业面临全球化、产业化、高技术化。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在育种上的应用目前世界上基本由美国主宰,特别是转基因玉米和大豆育种最引人注目,美国在玉米育种上,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育种方法,基本上实现了高品质、特用专用、高产量、多用途的转基因育种,实现了目标育种和定向育种。国外水稻超新育种, 日本的“7、5、3”计划, 即超高产育种计划。1981年日本开始历时15年的大型合作研究项目— — 超高产水稻开发及栽培技术的确立简 称“超高产计划”,其主攻方向是培育、选育产量潜力高的品种为主,辅之相应的栽培技术,以及选育抗寒、抗倒伏早熟高产的品种。【3】虽育出的品种产量高,但品质较差, 品种的商品价值较低,日本终止了高产育种计划,重新回到了实用性品种的选育上。国际水稻研究“(IRRI)的新株型育种”计划。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水稻所的育种、生理、栽培等学科的科学家合作研究联合攻关,根据水稻形态、生理、物质生产等与产量的关系的研究结果,提出了培育“超级稻”后又称新株型的超高产育种计划,经过努力主攻目标是这种新株型分蘖少(一般一株4—6个),适宜直播可以移栽,具备发达的根系,能更有效地从土壤中吸收养分,株高90
2 我国水稻的现状
我国水稻育种业比欧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但属发展中国家,在第三世界中处领先地位。中国高产育种的现状—— “超级稻计划”。1996年农业部决定开始组织立项为期l0年的“中国超级稻研究”的重大项目,攻关目标是通过各种途径的品种改良和配套栽培技术体系在6.7万Ill连片的土地上进行,到2002年稳定实现单产
2.1我国常规稻的超高产育种现状
中国常规稻的超高产育种—— 水稻育种专家黄耀祥院士提出的矮生早长或丛生早长育种计划。主要方法是在矮化、丛化育种的基础上,90年代提出了早长育种的新构思,使穗数和穗重在更高的水平上协调和统一起来。他认为矮生早长类型水稻的特点应是在营养生长前期就长出较长、较厚、较大的叶片和叶鞘,相应地提高了茎秆的粗壮度和叶面积指数,以利于营养物质的大量合成和贮存,为孕育穗大粒多提供物质保证。并育出了一批理想的品种。沈阳农学院
2.2我国杂交稻的超高产育种现状
杂交水稻的超高产育种— — 我国国家杂交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袁隆平院士提出的三系、二系、一系育种法,把杂交水稻概括地划分为三个战略发展阶段, 即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两系法为主的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利用,一系法边缘杂种优势的利用取得了明显的育种效果,并培育出部分新品种,得以在国内南方稻区大面积推广达2亿亩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8】我国著名水稻育种专
2.3我国北方粳稻种植区育种现状
我国三北地区(东北、华北、西北)主要以栽培粳稻为主,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区的科研势雄厚,人才聚集,硕果累累,培育出的粳稻品种更因受三北地区的自然、气候、地理环境的制约,主攻方向是抗低温、冷害、抗逆、抗倒、米质优并能达到一定的产量水平。【10】宁夏的水稻育种工作相对而言落后于东北,但宁夏的水稻单产确在北方地区处于领先地位,高于三北地区,一季单产高于南方籼稻区。【11】
3 国内外水稻育种技术发展趋势
3.1国外水稻育种技术
目前世界上水稻育种的发展趋势:国际水稻新的育种目标是提出培育“超级稻”即理想的新株型,希望在2005年培育出产量潜力达到13-15吨/每公顷的超级稻品种, 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目前世界上水稻育种实践中仍主要采用杂交育种等常规手段,但近20年来, 随着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各国的育种学家愈来愈广泛地采用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用于水稻育种的研究当中,试图将一些控制优良性状的外源基因导入水稻,从而培育出高产、优质、抗性强的水稻新品种。应用转基因技术可将水稻中所不具有外源基因导入水稻,弥补某些遗传资源的不足,丰富基因库,有力地促进了水稻育种的发展。通常普遍施用的pec 介导法和电注射法。但应用最广、获得转基因最多的则是基因枪转组法。抗除草剂是基因工程最早涉及的利用领域之一,在水稻基因中成功获得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报道最多。最近,日本科学家在提高水稻产量潜力方面利用转基因技术有新突破,他们将玉米植株中的PEPC基因导入水稻中,使水稻的光合作用能力增强了10%。他们计划今后将玉米等Cd植物的另外两个重要酶的基因也转入水稻。另外,国内外科学家已研究出大米胚乳中缺乏维生素,因而影响了大米的营养价值。己从高等植物和细菌中克隆出4个关键酶,将一种或几种这些基因导入水稻,使其在胚乳中特异表达出来产生维生素的前体,从而改变稻米的营养价值。【12】目前世界上, 国内外在水稻育种方面采用了生物技术、电子信息、转基因育种、航天育种、辐射育种、生物系统的定向调控与创造系统的应用,现代化手段与设施和应用、高新技术等广泛的高科技手段。生物技术在国际上充分显示了巨大的生命力,将会给水稻育种带来重大的突破,也必将培育出更加适应人类需要的新品种。【13】
3.2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
我国杂交水稻的研制成功是当代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重大进展,使得水稻单产获得了大幅度提高,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实现我国粮食供需平衡作出重大贡献,同时推动世界其它国家杂交水稻的研究。【14】
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始于1964年,成于1973年,1974年选育出具有明显杂种优势的杂交组合,1975年开始大面制种,1976年杂交水稻率先在世界上推广杂交水稻。杂交水稻在我国取得成功,开辟了提高水稻单产的新途径,同时把我国遗传育种研究与实践推到了世界的前列。到1998年,全国杂交水稻年播种面积为1520万hm2年产量为10719万吨;杂交稻累计种植面积为2.7亿多 hm2,累计增产3亿多吨;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少于印度,稻谷产量却居世界之最。目前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50%以上【15】。我国杂交籼稻,从不育系的胞质类型分为野败型、矮败型、冈-D型、K型和印尼水田谷型。
参考文献:
[1] 陈温福,徐正进.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 程式华.中国超级稻育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3] 顾铭洪.水稻高产育种中一些问题的讨论[J].作物学报,2010,36(9):1431-1439.
[4] 陈志德,仲维功,杨杰,等.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品质性状间相互关系的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03,21(1):21-25.
[5] 邹江石,吕川根.水稻超高产育种的实践与思考[J].作物学报,2005,31(2):254-258.
[6] 中国水稻研究所,国家水稻产业技术研发中心.2008 年中国水稻产业发展报告[R].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7] 朱智伟,陈能,王丹英,等.不同类型水稻品质性状变异特性及差异性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4):315-320.
[8] 陈能,罗玉坤,谢黎虹,等.我国水稻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及与米质的相关性研究[J].作物学报,2006,32(8):1193-1196.
[9] 林世成,闵绍楷.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0] 徐正进,韩勇,邵国军,等.东北三省水稻品质性状比较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10,24(5):531-534.
[11] 王昌华,张燕之,华泽田,等.北方杂交粳稻亲本遗传背景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9,23(5):489-494.
[12] 钱前,程式华.水稻遗传学和功能基因组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13] 李欣,顾铭洪,潘学彪.常见水稻品种稻米品质的研究[J].江苏农学院学报,1987,8(1):1-8.
[14] 罗玉坤,朱智伟,陈能.中国主要稻米的粒型及其品质特性[J].中国水稻科学,2004,18(2):135-139.
[15] 许世觉等.杂交水稻优良自己和及配套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1-248.
已有 0 条建议/评论,查看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