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水果贮运保鲜;果品保鲜新技术;水果成熟衰老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9-04-1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中农(评价)字[2018]第71号 | 评价单位: | 中国农学会 | ||
评价日期: | 2018.12.30 | 评价证书号: | 中农(评价)字[2018]第71号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1、成果背景和意义: 我国南方水果资源丰富,具有许多优势和特色水果产品,如香蕉、柑橘、荔枝、龙眼、芒果、番木瓜等。南方是我国水果主产区,据统计,2017年广东、广西两省水果总产量达3439.1万吨,水果产业在南方农业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已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效益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明显增加了农民收入并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然而,我国水果采后损耗严重,高达20-30%,南方由于温度高、湿度大,产后生理代谢旺盛,水果成熟衰老和腐烂更快,而在低温条件下贮藏和物流运输又易遭受冷害,南方水果采后损失的比例较全国水平更高,年经济损失数百亿元。因此,如何有效减少产后损失已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当前我国果品贮运保鲜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对与果品品质衰老、劣变相关的关键基础理论仍缺乏深层次认识;(2)滥用化学杀菌剂和保鲜剂所引起的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3)果品品质劣变的控制技术难以满足国内外生产和贸易的要求。因此,加强果品保鲜新技术的研发、集成及大规模示范及推广,已成为当前水果产业发展的一项紧迫任务,对于保证我国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科技部、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23个项目支持下,本项目历经23年,针对我国南方果品代谢强、病原菌多、易冷害而造成的损耗大、品质差、货架期短和防病安全等关键问题和技术难点,开展了理论研究、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取得如下创新性成果。 2.成果主要创新点 创新点 1:建立新的乙烯结合位点合成速率分析技术,阐明了果实乙烯受体形成规律及其作用方式,解析了果实耐冷性的作用途径,提出了果实抗病性诱导作用机制 创新点2:研发了高效的水果品质劣变控制专项技术,创新了水果采后烟剂型保鲜剂处理工艺,研发了多项绿色安全果实采后腐烂防治技术 创新点3:集成了抗衰老技术、防腐技术、预冷技术、气调技术、温湿度控制技术等适用于南方大宗水果保鲜的综合技术体系,使水果保鲜期比传统贮藏方法延长了50%-12%。 本项目成果是单项核心技术的源头创新和关键综合技术的集成创新,整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领先水平。研究成果在我国南方水果产区广泛应用,首次实现了我国沙糖桔和柚子大量出口东南亚、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3.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项目获授权美国专利1件、国家发明专利10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发表论文/专著章节103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8篇;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海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广东专利金奖、全国商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科技奖项7项。 项目研发的保鲜技术在我国南方主要产区如广东、福建、广西、海南、浙江、江苏、云南、贵州等省进行了大规模应用。近几年,项目累计新增产值20亿元以上,新增利税4亿元以上,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并提升了我国水果产后保鲜科技水平,推动了水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