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现代农业 » 农产品

青藏高原社区牦牛乳肉产品加工技术体系与产业模式构建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青藏高原;牦牛乳肉产品;牦牛乳发酵;牦牛肉
成果类别: 技术成熟度: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登记号: 9512018Y1685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4-15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西南民族大学 技术水平:
评价证书号: 评价单位: 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评价日期: 2018.05.19 评价证书号: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推广形式: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玉女士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5885053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青藏高原是我国典型连片贫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畜牧业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传统和支柱产业,由于受现代畜产品加工技术的限制, 有限的家畜数量和初级畜产品的产出无法满足牧民收入增长的现实需求,并给草地生态环境和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自2012年始,项目聚焦当地牧民生计提升、生产增效和环境改善的需要,以社区为自然资源配置、生产生活单元,以传统畜产品提质与新产品研发为突破,加强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适度规模的发展牦牛乳肉加工产业,推动社区畜牧业生产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更优美、畜产品更优质、生产效益显著的目标。   1.研究了牦牛乳肉原料安全性和加工适应性以及传统牦牛乳肉制品品质特性;首次建立了专用于牦牛乳发酵的菌种资源库并开发了特色菌种;研发创新了适宜青藏高原社区畜产品生产的牦牛乳肉加工设备与技术工艺,研发轻简化加工技术57套、设备11套,开发牦牛乳肉系列产品29个;制定了牦牛肉的等级规格和传统牦牛乳肉制品生产质量标准。通过工艺创新和技术集成,构建了青藏高原社区牦牛乳肉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体系,提升了牦牛乳肉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家庭作坊到标准化生产、初级产品到品牌商品、个体经营到合作社经营的转变,提升了社区畜产品加工的整体技术水平。   2.选择青藏高原不同区域,依据不同生产能力,从无到有,因地制宜创建了多个符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度规模的牦牛肉乳制品加工模式,包括社区小型化牦牛肉及副产物精深加工、社区牦牛规范屠宰与安全生产加工、奶源分散地区牦牛乳移动加工、合作社牦牛乳品加工、家庭牧场牦牛乳品加工以及规模化企业牦牛肉生产加工6种生产模式,采用自主设点营销、委托代理营销、商超营销、点对点直销、节日营销、旅游营销、互联网+销售等多种营销模式。建立的牦牛乳肉产品加工和销售产业模式,基本覆盖了不同区域的生产需求,可在青藏高原相应区域选择性推广应用。   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项目通过引入参与式工作方法,重点对牧民进行技术知识培训,并让牧民参与整个生产环节,提高农牧民对项目的知晓率、参与率、认同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掌握畜产品加工的生产和销售的知识和技能。从不懂到会,实现了牧民自主生产牦牛乳肉系列加工产品,获得了自身的造血能力,探索出一种实现牧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创新了高原牧区精准扶贫方式。   成果获国家授权专利28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发表论文69篇(其中SCI 13篇),出版专著2部,制定地方标准2项,制定产品技术规程和企业标准40项,出版藏汉双语加工技术手册14套。发放1万余册,培训藏区牧民800余人次,技术骨干100余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藏区专业技术人才,得到牧民的广泛认同。在川、藏、青、甘、滇等藏区15个不同区域进行畜产品加工示范,新增产值20242.4万,新增利润4259.3万元。为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牧民脱贫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成果名称: 青藏高原社区牦牛乳肉产品加工技术体系与产业模式构建 关键词: 青藏高原;牦牛乳肉产品;牦牛乳发酵;牦牛肉
成果类别: 一级分类名称: 农产品
二级分类名称: 农产品加工 三级分类名称:
研究起止时间: 2012.01 至2016.12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属性: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技术成熟度: 技术水平:
研究形式: 学科分类1:
单位名称: 西南民族大学 学科分类2: 790.59
中图分类号1: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中图分类号2: F326.3 课题来源:
应用行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课题立项编号: 201203009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2182.00 评价单位: 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评价形式: 应用状态:
评价日期: 2018.05.19 转让范围:
评价证书号: 推荐单位: 四川省教育厅
推广形式: 成果登记号: 9512018Y1685
成果简介:   青藏高原是我国典型连片贫困区,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畜牧业是牧民群众赖以生存的传统和支柱产业,由于受现代畜产品加工技术的限制, 有限的家畜数量和初级畜产品的产出无法满足牧民收入增长的现实需求,并给草地生态环境和草地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自2012年始,项目聚焦当地牧民生计提升、生产增效和环境改善的需要,以社区为自然资源配置、生产生活单元,以传统畜产品提质与新产品研发为突破,加强技术研发和集成示范,适度规模的发展牦牛乳肉加工产业,推动社区畜牧业生产发展,实现生态环境更优美、畜产品更优质、生产效益显著的目标。   1.研究了牦牛乳肉原料安全性和加工适应性以及传统牦牛乳肉制品品质特性;首次建立了专用于牦牛乳发酵的菌种资源库并开发了特色菌种;研发创新了适宜青藏高原社区畜产品生产的牦牛乳肉加工设备与技术工艺,研发轻简化加工技术57套、设备11套,开发牦牛乳肉系列产品29个;制定了牦牛肉的等级规格和传统牦牛乳肉制品生产质量标准。通过工艺创新和技术集成,构建了青藏高原社区牦牛乳肉产品加工标准化技术体系,提升了牦牛乳肉制品的质量安全水平,提高了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了家庭作坊到标准化生产、初级产品到品牌商品、个体经营到合作社经营的转变,提升了社区畜产品加工的整体技术水平。   2.选择青藏高原不同区域,依据不同生产能力,从无到有,因地制宜创建了多个符合当地实际情况、适度规模的牦牛肉乳制品加工模式,包括社区小型化牦牛肉及副产物精深加工、社区牦牛规范屠宰与安全生产加工、奶源分散地区牦牛乳移动加工、合作社牦牛乳品加工、家庭牧场牦牛乳品加工以及规模化企业牦牛肉生产加工6种生产模式,采用自主设点营销、委托代理营销、商超营销、点对点直销、节日营销、旅游营销、互联网+销售等多种营销模式。建立的牦牛乳肉产品加工和销售产业模式,基本覆盖了不同区域的生产需求,可在青藏高原相应区域选择性推广应用。   3.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项目通过引入参与式工作方法,重点对牧民进行技术知识培训,并让牧民参与整个生产环节,提高农牧民对项目的知晓率、参与率、认同率,在项目执行过程中掌握畜产品加工的生产和销售的知识和技能。从不懂到会,实现了牧民自主生产牦牛乳肉系列加工产品,获得了自身的造血能力,探索出一种实现牧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的有效途径,创新了高原牧区精准扶贫方式。   成果获国家授权专利28件(其中发明专利13件),发表论文69篇(其中SCI 13篇),出版专著2部,制定地方标准2项,制定产品技术规程和企业标准40项,出版藏汉双语加工技术手册14套。发放1万余册,培训藏区牧民800余人次,技术骨干100余人,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藏区专业技术人才,得到牧民的广泛认同。在川、藏、青、甘、滇等藏区15个不同区域进行畜产品加工示范,新增产值20242.4万,新增利润4259.3万元。为青藏高原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发展、牧民脱贫增收提供了技术支撑,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联系人: 潘敏 成果登记日期: 2018-05-25
联系人email: 85523926@163.com 单位代码: 95101154
邮政编码222: 610041 联系人电话: 028-85523955
单位传真: 028-85522089 单位通讯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四段16号
单位所在省市: 单位电话: 028-85522039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合作完成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西南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青海夏华清真肉食品有限公司;甘肃安多清真绿色食品有限公司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8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李键;孙宝忠;索化夷;郭兆斌;霍贵成;陈炼红;谢鹏;余群力;王记成;杜鹏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4-15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