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现代农业 » 农产品

食用木薯新品种“种植-加工”产业化生产示范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食用木薯;种植;营养美味
成果类别: 技术成熟度: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登记号: 201814533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4-15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南宁市万宇食品有限公司 技术水平:
评价证书号: 评价单位: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评价日期: 2018.01.30 评价证书号: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推广形式: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玉女士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5885053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一、项目来源与背景 本项目为南宁市科学技术局2015年下达的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食用木薯新品种‘种植-加工’产业化生产示范”,下达批准文号:南科发【2015】17号,项目类别:科技攻关计划,合同编号:20152081。木薯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已被列为广西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鲜薯主要用于加工成淀粉和酒精的原料,较少直接进行食用,在品种方面,食用木薯新品种较少,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满足不了多样化的食用及加工品种要求,限制了木薯在食品工业的大规模应用,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食用价值。此外,目前我国对食用木薯的加工利用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缺乏对食用木薯作物的品质及加工特性的研究评价,难以发挥产品加工对整个产业的指导作用。因此,需要配套完善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食用木薯栽培技术,提高食用木薯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增加食用木薯产品种类的开发,使木薯以营养美味的粗粮杂粮形式,进入主食消费中,把食用木薯的特色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全面提高食用木薯的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本项目属于农作物种植及加工领域。本项目通过对不同品种食用木薯的理化营养品质与加工特性进行综合测定分析,确定各品种的加工适宜性,对优良品种展开高效、高产、优质的标准化种植推广;采用太阳能-热泵联合干燥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生产色泽、风味具佳的优质木薯全粉;以食用木薯全粉为原料或主要辅料,研发系列营养全面丰富、风味独特、健康方便的中、西式早餐食品,并进行推广示范。三、项目获得的成果 1.项目引进了国外特色食用木薯资源32份,收集了广西各地面包木薯资源37份; 2.形成木薯嫩枝大田扦插-种植一步成活技术1项,并结合密度栽培、深耕起垄、科学配方施肥及田间水份管理、间套种、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周年收获等形成木薯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1套; 3.对华南9号、小芝麻木薯、沙田白,沙田黄等四个食用木薯品种开展了营养品质和加工特性的综合评价; 4.以食用木薯为主要原料,开发了木薯汁、木薯馒头、木薯蛋糕和木薯饼干等系列中、西式早餐食品,并进行推广示范。 四、成果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项目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开展食用木薯加工特性与品质评价技术研究,建立木薯品种评价数据库,用于指导木薯专用品繁育、种植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原料收购以及农民种植结构调整,实施产业化技术开发以木薯为主要原料的主食食品,引导木薯的主食化消费,可推动我区把特色资源转变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带动相关种植业的发展,成为我区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五、成果应用情况项目通过嫩枝大田扦插-种植一步成活技术方法大大加快了新品种(品系)的繁殖速度,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法,木薯资源繁殖系数由原来的5升高到13,较常规成熟种茎繁殖技术增加了1.6倍。结合密度栽培、深耕起垄、科学配方施肥及田间水份管理、间套种、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周年收获等综合配套技术方法,增产增效明显。项目以食用木薯为原料,通过太阳能热泵干燥,联合超微粉碎技术加工生产食用木薯全粉,木薯全粉的开发不仅可保留食用木薯的营养成分,还扩大了食用木薯的应用范围,缓解木薯因收获季集中而产生的储运压力大,全年供应不足的问题。以食用木薯全粉为原料或主要辅料,研发木薯汁、木薯馒头、木薯蛋糕和木薯饼干等早餐食品,形成相应的生产技术,产品通过在南宁市阳光早餐网点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成果名称: 食用木薯新品种“种植-加工”产业化生产示范 关键词: 食用木薯;种植;营养美味
成果类别: 一级分类名称: 农产品
二级分类名称: 农产品加工 三级分类名称:
研究起止时间: 2015.03 至2017.12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属性: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技术成熟度: 技术水平:
研究形式: 学科分类1:
单位名称: 南宁市万宇食品有限公司 学科分类2: 550.20
中图分类号1: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中图分类号2: TS215 课题来源:
应用行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课题立项编号: 南科发[2015]17号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200.00 评价单位: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评价形式: 应用状态:
评价日期: 2018.01.30 转让范围:
评价证书号: 推荐单位: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推广形式: 成果登记号: 201814533
成果简介:   一、项目来源与背景 本项目为南宁市科学技术局2015年下达的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食用木薯新品种‘种植-加工’产业化生产示范”,下达批准文号:南科发【2015】17号,项目类别:科技攻关计划,合同编号:20152081。木薯作为一种经济作物,已被列为广西重点发展的“六大支柱产业”之一。目前,鲜薯主要用于加工成淀粉和酒精的原料,较少直接进行食用,在品种方面,食用木薯新品种较少,宣传推广力度不够,满足不了多样化的食用及加工品种要求,限制了木薯在食品工业的大规模应用,使其不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食用价值。此外,目前我国对食用木薯的加工利用仍处于试验研究阶段,缺乏对食用木薯作物的品质及加工特性的研究评价,难以发挥产品加工对整个产业的指导作用。因此,需要配套完善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的食用木薯栽培技术,提高食用木薯种植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增加食用木薯产品种类的开发,使木薯以营养美味的粗粮杂粮形式,进入主食消费中,把食用木薯的特色品牌优势转变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从而全面提高食用木薯的产品附加值和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本项目属于农作物种植及加工领域。本项目通过对不同品种食用木薯的理化营养品质与加工特性进行综合测定分析,确定各品种的加工适宜性,对优良品种展开高效、高产、优质的标准化种植推广;采用太阳能-热泵联合干燥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生产色泽、风味具佳的优质木薯全粉;以食用木薯全粉为原料或主要辅料,研发系列营养全面丰富、风味独特、健康方便的中、西式早餐食品,并进行推广示范。三、项目获得的成果 1.项目引进了国外特色食用木薯资源32份,收集了广西各地面包木薯资源37份; 2.形成木薯嫩枝大田扦插-种植一步成活技术1项,并结合密度栽培、深耕起垄、科学配方施肥及田间水份管理、间套种、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周年收获等形成木薯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1套; 3.对华南9号、小芝麻木薯、沙田白,沙田黄等四个食用木薯品种开展了营养品质和加工特性的综合评价; 4.以食用木薯为主要原料,开发了木薯汁、木薯馒头、木薯蛋糕和木薯饼干等系列中、西式早餐食品,并进行推广示范。 四、成果的创造性与先进性本项目通过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开展食用木薯加工特性与品质评价技术研究,建立木薯品种评价数据库,用于指导木薯专用品繁育、种植基地建设和加工企业原料收购以及农民种植结构调整,实施产业化技术开发以木薯为主要原料的主食食品,引导木薯的主食化消费,可推动我区把特色资源转变为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带动相关种植业的发展,成为我区农业经济和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五、成果应用情况项目通过嫩枝大田扦插-种植一步成活技术方法大大加快了新品种(品系)的繁殖速度,通过采用该技术方法,木薯资源繁殖系数由原来的5升高到13,较常规成熟种茎繁殖技术增加了1.6倍。结合密度栽培、深耕起垄、科学配方施肥及田间水份管理、间套种、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周年收获等综合配套技术方法,增产增效明显。项目以食用木薯为原料,通过太阳能热泵干燥,联合超微粉碎技术加工生产食用木薯全粉,木薯全粉的开发不仅可保留食用木薯的营养成分,还扩大了食用木薯的应用范围,缓解木薯因收获季集中而产生的储运压力大,全年供应不足的问题。以食用木薯全粉为原料或主要辅料,研发木薯汁、木薯馒头、木薯蛋糕和木薯饼干等早餐食品,形成相应的生产技术,产品通过在南宁市阳光早餐网点进行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联系人: 陈军 成果登记日期: 2018-04-17
联系人email: 623690665@qq.com 单位代码: 94502836
邮政编码222: 530031 联系人电话: 13387712611
单位传真: 0771-4518912 单位通讯地址: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迎凯路8号
单位所在省市: 单位电话: 0771-4518936;4518898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合作完成单位: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8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张雅媛;严华兵;李明娟;陈军;谢向誉;王颖;游向荣;周葵;程劲芝;龙琳;庞荣华;卫萍;陆柳英;余远江;曾文丹;毕晓磊;李红柳;黄武江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4-15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