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胚;广西;大米加工;有机;加工技术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201699158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8-03-20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广西力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评价单位: | 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 | |||
评价日期: | 2016.11.30 | 评价证书号: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孵化基地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3394012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1. 任务来源 “有机留胚大米加工技术的集成应用与示范”项目是广西大型仪器协作共用管理委员会2014年6月下达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分析试研究中心,广西力拓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共同承担完成。项目任务书编号:14-87-01D 。项目总投资496万元,其中科技拨款22万元,单位自筹474万元。项目起止年限2014年6月至 2016年6 月。 2. 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通过有机稻米的生产研究,按照有机水稻生产标准选择产地,种植品种,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方法保持土壤肥力、控制病虫草害,形成稻-鸭生态生产模式高效技术体系,培育利于留胚大米加工的有机稻米,对传统大米加工技术进行优化,建成适合我区特色香谷的大米留胚生产线,完成一套适合本地香谷的有机大米留胚工艺规程,为广西加工有机留胚大米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将香米提升到国内最高档次的留胚营养大米, 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有机稻“一稻两鸭”技术应用。稻鸭共作是是一种从日本引进的种稻新技术,是一项无公害的生产技术,近年来在我国南方地区不断推广。但通常是在稻生长后期收回鸭子,然后适当施加药物除虫。本项目引进与广西农科院共同研发的《有机稻“一稻两鸭”标准化高效栽培模式研究与示范》技术,后期继续投放鸭苗,实现了有机稻高效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 (2)有机水稻的防虫病方法改进。近年来,我国利用生物多样性控制农作物病害取得重大突破。云南农业大学建立了利用水稻遗传多样性控制稻瘟病的技术体系,还发明了玉米、马铃薯与小麦、大麦物种多样性控制病害的专利技术。本项目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的艾草、驱虫菊药材与水稻间种的生物多样性控制防控技术是国内首次。 (3)留胚大米生产工艺研究及标准制定。国内外越来越多的单位研制留胚米,但至今未实现工业化,商品化程度极低,主要是规模化生产很难达到加工留胚率80%以上。大多生产留胚米均需采用糙米为原料,且经后期微波、蒸汽等工序留存米胚,通过控制压力调节设备,事实上所描述的压力并没有可视的仪表控制,有主观作用,且工艺繁琐,能耗大。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可以稻谷为原料,砻谷、二次碾白、除杂、色选连成一体,改进了碾米室外壳的孔径及温度控制系统,通过数显温度观察,调节加工速率,适合各种普通粒型的稻米加工,对于长宽比较大的有机稻加工也可实现80%的留胚率,低能耗、高效率、直观控制,为国内领先。同时针对广西地区实际情况制定了DBS45/031-2016《留胚大米》地方标准。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课题技术成熟,适用于有机稻的种植与留胚米的加工生产。 5、技术应用前景 项目的实施,为广西留胚米生产树立了典范,随着广西地方标准《留胚大米》的实施,将引导广西水稻品种的种植结构调整,增种优质稻,减少和淘汰劣质品种,加快农业结构的调整,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因此,项目的建设对推动绿色、有机稻的发展,实现产业化生产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本项目研究是结合广西地方大米品种的特点进行留胚大米的精加工,所形成的技术和工艺标准将非常适合我区各地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