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生物技术 » 环境生物科学

六甲乡大河嘴老盘龙江生态整治示范工程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蚤状溞;富营养化水;生态修复;蓝藻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技术成熟度: 成熟应用阶段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新技术
成果登记号: 1012010Y0069 资源采集日期: 11-2-20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云南正清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技术水平: 国内先进
评价证书号: / 评价单位: 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局
评价日期: 2009.11.17 评价证书号: /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限国内转让 推广形式: 合作开发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梁先生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3865324/18977114118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1、课题来源与背景   六甲乡大河嘴老盘龙江生态整治示范工程是“云南省2008年九湖治理专项计划”项目,是云南省环保局、昆明市环保局、官渡区环保局三级专项,同时被列入“五华区2008年科技计划”,项目旨在控制蓝藻、修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并就地转化处理沿河农村生活污水。   老盘龙江是1965年盘龙江改道由洪家大村闸入湖后,原洪家大村闸至大河嘴长2.69公里的入湖河段。老盘龙江地处滇池北岸、为逆风向,夹在两条最主要入湖河道盘龙江和大清河之间。上段来水为现盘龙江弃水和沿岸农村污水,新河村以下入湖口河段主要来水为滇池倒灌水。河水作为农田灌溉、韭菜洗捡等生产用水。项目范围为入湖口730米长河段,平均宽度13米、水深1.5米,淤泥平均厚度0.78米,水体污染物浓度较其它地区偏高,常年蓝藻繁茂、大量海油堆积、覆盖河面。   项目自2007年12月开始实施,2008年4月9日起进入运行。根据云南大学进行铜绿微囊藻显微计数和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水质检测,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CODMn、TP、TN的削减率分别为93.2﹪、96.6﹪、89.2﹪、88.5﹪、91.2﹪。运行一年多来,效果显著,系统稳定,以生态方式自然运行。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利用蚤状溞控制蓝藻修复生态技术,主要通过对滇池水生浮游动物蚤状溞进行驯化,使之有效摄食水体中蓝藻及其它浮游藻类,以控制藻类的过度繁殖,提高水体透明度,实现沉水植被的恢复。沉水植被恢复后,水环境改善,沉眠于淤泥中的植物孢子与水生浮游动物休眠卵渐渐萌发、恢复生长,生物多样性增加,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完善,达成良性的动态平衡,以其食物链作用及系统综合作用,进一步净化水质。   蚤状溞驯化后具有对蓝藻及其它浮游藻类很强的摄食能力,在实验室条件下,单个蚤状溞成体日平均可摄食鲜蓝藻2.91毫克,相当于其自身体重的83﹪。在捕食压力较轻条件下,按每立方米0.075~0.10公斤投放,15天可摄食98﹪以上的蓝藻。   项目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对湖泊、河道进行原位处理,单位建设成本<200元/m3·d;对生活污水及其它污水进行场地化处理,单位建设成本<3000元/m3·d,单位处理成本<0.15元/m3。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滇池蚤状溞摄食蓝藻修复生态技术,是经云南正清生态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多年自主研发而形成的主要针对滇池治理的综合生态技术,其核心技术-驯化湖泊蚤状溞、秀体尖额溞、发头裸腹溞以摄食蓝藻的方法,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根据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2009年4月的科技查新报告:除本课题单位人员的专利报道之外,还未见到驯化滇池蚤状溞以摄食蓝藻的富营养化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文献报道。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从2002年起,经过公司技术人员多年深入研究、试验,本课题技术已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根据“2008年11月1日,官渡区环保局主持、云南省环保局和云南省九湖治理办公室领导以及云南大学、云南林业生态规划院、昆明理工大学特邀专家参加的项目验收评审会的意见:项目采用生物治理方法,从构建良好水生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对环境扰动少,是一种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河道水污染治理方法”。   本课题技术可应用于湖泊、河道、生活污水的富营养化污染治理。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008年11月,本课题技术成功入选《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沿湖村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8种入选技术中是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将参加2009~2011年九湖沿湖494个村落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其中34个村落采用本课题技术,主要用于村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   2009年8月,采用本课题技术进行安宁市宁湖控制蓝藻生态修复工程前期试验,已形成宁湖全湖治理总体方案,计划于2010年实施。   “云南省2010年九湖治理专项计划”中,将采用本课题技术,对日平均流量3万立方、长6公里的虾坝河进行生态治理。

成果名称: 六甲乡大河嘴老盘龙江生态整治示范工程 关键词: 蚤状溞;富营养化水;生态修复;蓝藻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一级分类名称: 环境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名称: 环境生态 三级分类名称: /
研究起止时间: 2007.12 至2009.11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新技术
成果属性: 原始性创新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技术成熟度: 成熟应用阶段 技术水平: 国内先进
研究形式: 独立研究 学科分类1: 610.10
单位名称: 云南正清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学科分类2: /
中图分类号1: X171.4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2: / 课题来源: 地方计划
应用行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 课题立项编号: /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64.82 评价单位: 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局
评价形式: 验收 应用状态: 稳定应用
评价日期: 2009.11.17 转让范围: 限国内转让
评价证书号: / 推荐单位: 昆明市五华区科学技术局
推广形式: 合作开发 成果登记号: 1012010Y0069
成果简介:

  1、课题来源与背景   六甲乡大河嘴老盘龙江生态整治示范工程是“云南省2008年九湖治理专项计划”项目,是云南省环保局、昆明市环保局、官渡区环保局三级专项,同时被列入“五华区2008年科技计划”,项目旨在控制蓝藻、修复河道水生态系统,并就地转化处理沿河农村生活污水。   老盘龙江是1965年盘龙江改道由洪家大村闸入湖后,原洪家大村闸至大河嘴长2.69公里的入湖河段。老盘龙江地处滇池北岸、为逆风向,夹在两条最主要入湖河道盘龙江和大清河之间。上段来水为现盘龙江弃水和沿岸农村污水,新河村以下入湖口河段主要来水为滇池倒灌水。河水作为农田灌溉、韭菜洗捡等生产用水。项目范围为入湖口730米长河段,平均宽度13米、水深1.5米,淤泥平均厚度0.78米,水体污染物浓度较其它地区偏高,常年蓝藻繁茂、大量海油堆积、覆盖河面。   项目自2007年12月开始实施,2008年4月9日起进入运行。根据云南大学进行铜绿微囊藻显微计数和昆明市环境监测中心水质检测,铜绿微囊藻、叶绿素a、CODMn、TP、TN的削减率分别为93.2﹪、96.6﹪、89.2﹪、88.5﹪、91.2﹪。运行一年多来,效果显著,系统稳定,以生态方式自然运行。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利用蚤状溞控制蓝藻修复生态技术,主要通过对滇池水生浮游动物蚤状溞进行驯化,使之有效摄食水体中蓝藻及其它浮游藻类,以控制藻类的过度繁殖,提高水体透明度,实现沉水植被的恢复。沉水植被恢复后,水环境改善,沉眠于淤泥中的植物孢子与水生浮游动物休眠卵渐渐萌发、恢复生长,生物多样性增加,水生态系统逐步恢复、完善,达成良性的动态平衡,以其食物链作用及系统综合作用,进一步净化水质。   蚤状溞驯化后具有对蓝藻及其它浮游藻类很强的摄食能力,在实验室条件下,单个蚤状溞成体日平均可摄食鲜蓝藻2.91毫克,相当于其自身体重的83﹪。在捕食压力较轻条件下,按每立方米0.075~0.10公斤投放,15天可摄食98﹪以上的蓝藻。   项目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对湖泊、河道进行原位处理,单位建设成本<200元/m3·d;对生活污水及其它污水进行场地化处理,单位建设成本<3000元/m3·d,单位处理成本<0.15元/m3。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滇池蚤状溞摄食蓝藻修复生态技术,是经云南正清生态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人员多年自主研发而形成的主要针对滇池治理的综合生态技术,其核心技术-驯化湖泊蚤状溞、秀体尖额溞、发头裸腹溞以摄食蓝藻的方法,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根据云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2009年4月的科技查新报告:除本课题单位人员的专利报道之外,还未见到驯化滇池蚤状溞以摄食蓝藻的富营养化水生态修复技术的文献报道。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从2002年起,经过公司技术人员多年深入研究、试验,本课题技术已形成完整的技术体系,根据“2008年11月1日,官渡区环保局主持、云南省环保局和云南省九湖治理办公室领导以及云南大学、云南林业生态规划院、昆明理工大学特邀专家参加的项目验收评审会的意见:项目采用生物治理方法,从构建良好水生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对环境扰动少,是一种经济有效和环境友好的河道水污染治理方法”。   本课题技术可应用于湖泊、河道、生活污水的富营养化污染治理。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2008年11月,本课题技术成功入选《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沿湖村落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在8种入选技术中是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将参加2009~2011年九湖沿湖494个村落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其中34个村落采用本课题技术,主要用于村镇生活污水收集处理。   2009年8月,采用本课题技术进行安宁市宁湖控制蓝藻生态修复工程前期试验,已形成宁湖全湖治理总体方案,计划于2010年实施。   “云南省2010年九湖治理专项计划”中,将采用本课题技术,对日平均流量3万立方、长6公里的虾坝河进行生态治理。

联系人: 马红兵 成果登记日期: 10-2-22
联系人email: ynzqing@163.com 单位代码: 95302363
邮政编码222: 650033 联系人电话: 13888040495
单位传真: 0871-5391796 单位通讯地址: 昆明市学府路690号金鼎科技园综合业务楼
单位所在省市: 云南省 单位电话: 0871-5391796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企业
合作完成单位: /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0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刘剑;吴兆录;马红兵;陈宗华 资源采集日期: 11-2-20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