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生物技术 » 环境生物科学

微囊藻毒素微吸附行为及微生物降解研究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生物降解;吸附
成果类别: 基础理论 技术成熟度: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论文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成果登记号: 360-10-10060847 资源采集日期: 11-2-20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北京科技大学 技术水平: 国际先进
评价证书号: / 评价单位: 国家自然基金委
评价日期: 2006.07.15 评价证书号: /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梁先生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3865324/18977114118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我国90%左右的湖泊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污染并仍呈现明显增加趋势,其主要危害是产生并释放以微囊藻毒素(Microsystins,MCs)为主的多种藻毒素,MCs不仅对水声对植物具有明显的毒性,而且饮水中痕量MCs存在可以诱发人类致癌,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饮用水标准规定MC-LR为1.0μg/L。   MCs具有单环七肽结构,非常稳定,不仅一般的微生物多肽分解酶无法对其降解,而且常用的吸附材料如活性炭等对MCs基本没有吸附能力,因此如何高效去除水体中的MCs是环境科学领域的难题。   自2000年以来,在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自主下,本研究在国内首先成功地筛选出了能够高效生物降解MCs的Ralstonia solanacearum(简称RS菌)、食酸戴尔福特菌(Delftia acidovorans,简称DA菌)和鞘氨醇单胞菌(Sphinaomonas USTB-05),其中鞘氨醇单胞菌日均降解MC-RR和LR速率分别达到了48.0 和25.2 mg/L,是目前国内外所报道的降解MCs能力最强的菌种。   研究了20多种粘土矿物和活性炭等不同材料对MCs的吸附能力,发现碳纳米管对MCs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其吸附MCs的量是其他材料吸附MCs量的5倍以上,进一步研究发现采用碳纳米管加载微生物去除水体中的MCs的能力更强。   研究发现采用微生物无细胞提取液可以获取更快的MCs去除效率,在蛋白浓度350mg/L下,10h内可以将50mg/L MC-RR和30mg/L MC-LR全部降解,在采用酶催化降解MC-RR和MC-LR过程中各发现了1个中间和1个最终代谢产物,提出了新的酶催化降解MCs的途径。   在围绕生物降解酶和基因研究方面,克隆了鞘氨醇单胞菌负责降解MCs的4个基因,已提交基因银行(GeneBank accession number EF607053),研究了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构建了能够高效降解MCs的基因工程菌。从云南滇池成功筛选出1株产毒铜绿微囊藻,发现硝酸氮作为氮源和微量元素铁及硅可以促进藻的生长和产毒。发现由海泡石和天然产物组成的絮凝剂可以快速沉降水华蓝藻,并研究了其机理。上述研究对解决我国因蓝藻水华产生的MCs的高效微生物去除具有重要意义。

成果名称: 微囊藻毒素微吸附行为及微生物降解研究 关键词: 微囊藻毒素;生物降解;吸附
成果类别: 基础理论 一级分类名称: 环境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名称: 环境微生物学 三级分类名称: /
研究起止时间: 2000.07 至2009.09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成果属性: /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论文
技术成熟度: / 技术水平: 国际先进
研究形式: 独立研究 学科分类1: 610.10
单位名称: 北京科技大学 学科分类2: /
中图分类号1: X172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
中图分类号2: / 课题来源: 国家科技计划
应用行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基础研究计划 课题立项编号: 30270277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21 评价单位: 国家自然基金委
评价形式: 结题 应用状态: /
评价日期: 2006.07.15 转让范围: /
评价证书号: / 推荐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推广形式: / 成果登记号: 360-10-10060847
成果简介:

  我国90%左右的湖泊水库存在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污染并仍呈现明显增加趋势,其主要危害是产生并释放以微囊藻毒素(Microsystins,MCs)为主的多种藻毒素,MCs不仅对水声对植物具有明显的毒性,而且饮水中痕量MCs存在可以诱发人类致癌,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饮用水标准规定MC-LR为1.0μg/L。   MCs具有单环七肽结构,非常稳定,不仅一般的微生物多肽分解酶无法对其降解,而且常用的吸附材料如活性炭等对MCs基本没有吸附能力,因此如何高效去除水体中的MCs是环境科学领域的难题。   自2000年以来,在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自主下,本研究在国内首先成功地筛选出了能够高效生物降解MCs的Ralstonia solanacearum(简称RS菌)、食酸戴尔福特菌(Delftia acidovorans,简称DA菌)和鞘氨醇单胞菌(Sphinaomonas USTB-05),其中鞘氨醇单胞菌日均降解MC-RR和LR速率分别达到了48.0 和25.2 mg/L,是目前国内外所报道的降解MCs能力最强的菌种。   研究了20多种粘土矿物和活性炭等不同材料对MCs的吸附能力,发现碳纳米管对MCs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其吸附MCs的量是其他材料吸附MCs量的5倍以上,进一步研究发现采用碳纳米管加载微生物去除水体中的MCs的能力更强。   研究发现采用微生物无细胞提取液可以获取更快的MCs去除效率,在蛋白浓度350mg/L下,10h内可以将50mg/L MC-RR和30mg/L MC-LR全部降解,在采用酶催化降解MC-RR和MC-LR过程中各发现了1个中间和1个最终代谢产物,提出了新的酶催化降解MCs的途径。   在围绕生物降解酶和基因研究方面,克隆了鞘氨醇单胞菌负责降解MCs的4个基因,已提交基因银行(GeneBank accession number EF607053),研究了基因表达的调控机制,构建了能够高效降解MCs的基因工程菌。从云南滇池成功筛选出1株产毒铜绿微囊藻,发现硝酸氮作为氮源和微量元素铁及硅可以促进藻的生长和产毒。发现由海泡石和天然产物组成的絮凝剂可以快速沉降水华蓝藻,并研究了其机理。上述研究对解决我国因蓝藻水华产生的MCs的高效微生物去除具有重要意义。

联系人: 科学研究与发展部 成果登记日期: 10-7-16
联系人email: yangchaohua@ustb.edu.cn 单位代码: 91100052
邮政编码222: 100008 联系人电话: 010-62333881
单位传真: 010-6234764 单位通讯地址: 海淀区学院路30号
单位所在省市: 北京市 单位电话: 010-62332312;62332206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大专院校
合作完成单位: /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0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闫海;弓爱君;吕乐;王俊峰;陈建 资源采集日期: 11-2-20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