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苦苣苔;种质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2018Y0100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9-04-1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深圳市中国科学院仙湖植物园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评价单位: | ||||
评价日期: | 2017.12.28 | 评价证书号: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本项目对野生苦苣苔科植物尤其是具有应用潜力的濒危种进行引种和繁育研究,并探索合适的栽培和繁育条件,为以后该科植物种质开发利用和回归自然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并在现有物种收集的基础上,加强对我国有园艺开发价值的苦苣苔科类群的收集,以野生苦苣苔科植物为基本,通过杂交、组培等手段培育出适合广泛种植的苦苣苔科园艺品种。 1 引种收集 课题组通过野外采集、植物园间交换以及购买等方式进行苦苣苔科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2013年至2017年,本项目收集和培育苦苣苔科种质资源1110 种,其中野生种390种、栽培品种 720 种。发表新种5个,建立了种类丰富的资源库。 2 栽培及繁殖 研究者对具有开发价值的重点引种植物进行组培繁殖,其中包括石蝴蝶属(5种)、报春苣苔属(10种)、半蒴苣苔属(2种)、吊石苣苔属(2种)、芒毛苣苔属(2种),通过一系列的组培实验,明确其所需的组培条件、培养基类型、激素浓度和培养周期等参数,开发出苦苣苔科植物组培体系。 通过人工杂交苦苣苔科植物获得杂交种150余个,并对杂交后代的生长习性、形态特征、园林表现等进行了评价,为开发应用提供依据。 筛选出苦苣苔科植物最优的栽培基质及pH值环境,建立了一套成熟的植物繁育、栽培养护、常见病虫害防治的应用体系,为苦苣苔科植物的快速繁殖和工厂化生产提供了依据; 3 苦苣苔科植物资源的筛选应用 我国苦苣苔科中的报春苣苔属、半蒴苣苔属、口红花属、石蝴蝶属等植物的花色艳丽,具有很大的观赏应用潜力和开发价值。近年来,项目组开始致力于将引种的具有较强观赏性的苦苣苔应用于公共办公区域绿地和园区花境。其中,报春苣苔属、半蒴苣苔属、口红花属、石蝴蝶属等与其他植物组合搭配具有良好的观赏效果,且其在室内和户外环境下均能生长良好。 项目立项以来,项目组开始打造苦苣苔喀斯特地貌应用示范区,示范区内栽植报春苣苔属、芒毛苣苔属、半蒴苣苔属、吊石苣苔属、石蝴蝶属、报春苣苔属杂交种、大岩桐属、喜荫花属等苦苣苔科植物约150种,利用上水石和木桩等与植物造景,配以雾化系统,模拟出植物的原生境。 在仙湖植物园阴生园内,苦苣苔科植物展示区栽培了报春苣苔属、吊石苣苔属、石蝴蝶属等约有75种,与其他植物、景石、水体等配置成景。 仙湖植物园办公楼绿地、缅栀书吧、深圳市城市管理局办公楼附属绿地内也栽植有报春苣苔等观赏苦苣苔科植物,与其他乔木、灌木等结合进行植物配置。 2016年10月,仙湖植物园举办第一届苦苣苔植物展览,通过微缩景观、悬挂盆景等形式展出约200种原生苦苣苔科植物;2017年7月,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期间,仙湖植物园开展了“脆弱之魅--喀斯特地貌原生植物展”,展览形式模拟苦苣苔科植物的原生生境,展览的苦苣苔科植物约有150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