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现代农业 » 林业科学

乌江峡谷瘠薄地植被重建试验示范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乌江峡谷;瘠薄地;植被重建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技术成熟度: 初期阶段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行业标准
成果登记号: / 资源采集日期: 07-12-30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技术水平: 国内先进
评价证书号: / 评价单位: 重庆市林业局
评价日期: 2007.01.18 评价证书号: /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允许出口 推广形式: 技术入股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梁先生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3865324/18977114118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一、主要研究内容 1、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和趋势研究; 2、瘠薄地整地和土壤改良实验; 3、耐逆性植物品种筛选研究; 4、耐逆性优良植物苗木繁育试验; 5、瘠薄地造林栽培技术研究; 6、逆境条件下人工补偿植物营养和抚育技术研究; 7、重建的乌江沿岸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评价。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项目初步筛选出了适宜乌江瘠薄地造林的树种5个,即木豆、刺桐、黄花槐、柏木、贵州悬竹; 2、主要推广树种中乔木当年成活率达到了70﹪~90﹪,灌木达到了90﹪; 3、通过补植后保存率达到了95﹪,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8﹪; 4、推广范围内基本实现了植被直接经济价值500元/亩,总价值400万元。农业增收20元/亩,推广区域内农民共增收40万元。   三、执行情况及评价   课题组于2002年9月开始准备,同年11月和2003年5月进行了乌江峡谷植被及自然条件调查,同时收集种源;2003年春季进行了穴状整地造林;2004年按照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造林对比试验;2005年春季进行了补植造林。2003年~2006年12月分别对试验地进行了年度生长情况样地调查。   (1)通过对乌江峡谷植物调查,表明乌江峡谷(武隆段)现存的植物主要有81科、198属、421种,初步选出耐干旱树种59种、较耐干旱树种127种,初步选出耐瘠薄树种53种、较耐瘠薄树种129种。   (2)调查分析研究乌江峡谷自然条件,得出其小气候属于干热河谷气候类型,土壤严重侵蚀,土壤瘠薄。在这样的立地条件下,必须增加资金投入,改变造林方式,人为创造适地适树条件,而且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3)分析了影响造林成效的关键因素有:乌江峡谷特有的“干旱河谷气候”;土壤瘠薄,保水能力极差,人为过度的樵采、放牧对生态的破坏十分严重;其次是以往的造林工程缺乏科学性和管理上的全面协调性;再则,工程造林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4)通过造林整地试验表明:乌江峡谷瘠薄地造林整地以鱼鳞坑整地方式为首选。刺桐、柏木、黄花槐、贵州悬竹、木豆在乌江峡谷瘠薄地造林效果较好。同时采取杂草和地膜覆盖措施,能显著提高苗木当年成活率。   (5)通过造林对比试验,总结出乌江峡谷瘠薄地三种适宜的造林模式。   (6)推广示范情况:通过课题试验示范,在武隆县2003年~2006年的库周绿化、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的林业重点造林工程中,推广木豆、刺桐造林0.3万亩,黄花槐造林0.2万亩,柏木造林0.3万亩,共计0.8万亩。

成果名称: 乌江峡谷瘠薄地植被重建试验示范 关键词: 乌江峡谷;瘠薄地;植被重建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一级分类名称: 林业科学
二级分类名称: 造林技术 三级分类名称: /
研究起止时间: 2002.10 至2007.02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行业标准
成果属性: 原始性创新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技术成熟度: 初期阶段 技术水平: 国内先进
研究形式: 独立研究 学科分类1: 220.20
单位名称: 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学科分类2: /
中图分类号1: S728.1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2: / 课题来源: 地方计划
应用行业: 农、林、牧、渔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 课题立项编号: J2002-3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7 评价单位: 重庆市林业局
评价形式: 验收 应用状态: 稳定应用
评价日期: 2007.01.18 转让范围: 允许出口
评价证书号: / 推荐单位: 重庆市林业局
推广形式: 技术入股 成果登记号: /
成果简介:

  一、主要研究内容 1、森林生态系统退化成因和趋势研究; 2、瘠薄地整地和土壤改良实验; 3、耐逆性植物品种筛选研究; 4、耐逆性优良植物苗木繁育试验; 5、瘠薄地造林栽培技术研究; 6、逆境条件下人工补偿植物营养和抚育技术研究; 7、重建的乌江沿岸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评价。   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项目初步筛选出了适宜乌江瘠薄地造林的树种5个,即木豆、刺桐、黄花槐、柏木、贵州悬竹; 2、主要推广树种中乔木当年成活率达到了70﹪~90﹪,灌木达到了90﹪; 3、通过补植后保存率达到了95﹪,植被覆盖率达到了98﹪; 4、推广范围内基本实现了植被直接经济价值500元/亩,总价值400万元。农业增收20元/亩,推广区域内农民共增收40万元。   三、执行情况及评价   课题组于2002年9月开始准备,同年11月和2003年5月进行了乌江峡谷植被及自然条件调查,同时收集种源;2003年春季进行了穴状整地造林;2004年按照随机区组设计进行了造林对比试验;2005年春季进行了补植造林。2003年~2006年12月分别对试验地进行了年度生长情况样地调查。   (1)通过对乌江峡谷植物调查,表明乌江峡谷(武隆段)现存的植物主要有81科、198属、421种,初步选出耐干旱树种59种、较耐干旱树种127种,初步选出耐瘠薄树种53种、较耐瘠薄树种129种。   (2)调查分析研究乌江峡谷自然条件,得出其小气候属于干热河谷气候类型,土壤严重侵蚀,土壤瘠薄。在这样的立地条件下,必须增加资金投入,改变造林方式,人为创造适地适树条件,而且要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3)分析了影响造林成效的关键因素有:乌江峡谷特有的“干旱河谷气候”;土壤瘠薄,保水能力极差,人为过度的樵采、放牧对生态的破坏十分严重;其次是以往的造林工程缺乏科学性和管理上的全面协调性;再则,工程造林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4)通过造林整地试验表明:乌江峡谷瘠薄地造林整地以鱼鳞坑整地方式为首选。刺桐、柏木、黄花槐、贵州悬竹、木豆在乌江峡谷瘠薄地造林效果较好。同时采取杂草和地膜覆盖措施,能显著提高苗木当年成活率。   (5)通过造林对比试验,总结出乌江峡谷瘠薄地三种适宜的造林模式。   (6)推广示范情况:通过课题试验示范,在武隆县2003年~2006年的库周绿化、退耕还林、荒山造林的林业重点造林工程中,推广木豆、刺桐造林0.3万亩,黄花槐造林0.2万亩,柏木造林0.3万亩,共计0.8万亩。

联系人: 耿养会 成果登记日期: 07-4-18
联系人email: geng_yh@163.com 单位代码: 95000273
邮政编码222: 400036 联系人电话: 13018315389
单位传真: 023-65504530 单位通讯地址: 重庆市沙坪坝区歌乐山高店子106号
单位所在省市: 重庆市 单位电话: 023-65501232;65504530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独立科研机构
合作完成单位: 武隆县林业局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07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张文强;谭名照;陈丽洁;李彬;冉成;朱文;陶志先;王建勇 资源采集日期: 07-12-30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