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现代农业 » 农民

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与保障制度研究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农民工;生活质量;保障制度
成果类别: 软科学 技术成熟度: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其他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成果登记号: 渝科成登字2010R242 资源采集日期: 10-10-15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重庆大学 技术水平: 国际先进
评价证书号: 20090576 评价单位: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评价日期: 2009.05.28 评价证书号: 20090576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梁先生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3865324/18977114118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1)课题来源。该研究报告是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与保障制度研究”的研究成果。   (2)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日益突出的“民工荒”问题,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目标的提出,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研究将更显得迫切与必要。重庆作为我国二元经济典型代表的新兴直辖市,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特点,其地处三峡库区,农村面积大,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和农业部门。长期以来农业部门存在严重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加之重庆是一个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农、轻、重比例失调由来已久,且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突出。二元经济结构反差越大,农村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的动力越强劲。重庆和全国一样,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流动和转移,出现了极为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特别是重庆作为我国城乡统筹的实验区,选择其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研究成果正是结合重庆市的特殊背景,在对农民工定义和内容界定的基础上,以重庆市农民工为样本,针对农民工生活质量保障制度选择中的矛盾与困难,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博弈论等相关理论,建立起重庆市农民工为样本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模型,以期探寻反映农民工生活水平的测评标准,并分析和阐释农民工生活质量提高所依赖的制度实施路径。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在科学界定农民工生活质量涵义的前提下,揭示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内在成因与外在矛盾基础上,本研究成果是基于农民工社会保障与生活质量的相互关系,寻找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机制与制度设计,以此客观地评价社会保障制度在提升农民工生活质量中的作用及地位,同时也为构建与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及社会统一保障机制及制度安排勾画出方案设想。   (2)研究意义。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设置与评价问题涉及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多方面学科,并且有相当强的学科交叉性,它蕴含在由物质、精神、保障、权益、就业、健康等六个支持系统构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之中。研究成果以重庆市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以制度设计为突破口,以评价农民工生活质量为主线,不仅丰富了人口生活质量的内容,而且有助于分层分类建立针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可以丰富我国关于弱势群体保障制度理论的研究,而且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理论支持,将为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策建议提供政策参考,并可为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提供借鉴和依据。   (三)主要论点与论据   (1)以UML建模技术、灰色聚类理论为基础构建的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包括就业状况、物质生活、社会保障、权益保护、身心健康、精神生活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2)以层次分析和神经网络结合的组合赋权法构造的农民工生活质量综合指数反映了就业、物质、社保、权益、健康、精神等不同权重对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影响。 (3)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就业状况、物质生活、社会保障、权益保护、身心健康、精神生活等相互协调统一的实现过程。 (4)农民工生活质量与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互动关系。 (5)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关系失调源于现行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激励不足与公共产品无效率的共同制约。 (6)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关系失调源于现行农民工医疗保险模式的简单复制与制度障碍的共同制约。 (7)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关系失调在于现行农民工统账结合养老保障模式、基金的高缴费率与流动性的共同制约。 (8)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关系失调根源于现行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的管理运行方式、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力的共同影响。 (9)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的协调发展,核心在于制度设计,重点是政府、企业与农民工个人的博弈均衡;关键是既要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准公共产品作用,又要避免产生“道德危机”的外部负效应。   (四)创建与创新   本课题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方法运用上有突出贡献,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主要表现在: (1)理论贡献。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与内容的复杂性,本研究构建的农民工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是对国际上传统的三大生活质量指数的修正与发展,是专门对特殊群设置体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福利经济学、博弈分析方法及试验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所构造的农民工弹性保障制度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会保障理论的内容及研究视野,使社会学问题的研究从表层走向深入。 (2)实证贡献。本课题的理论设想突出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实证研究在采用规范的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模拟分析方法、实验经济学方法对样本进行评价与检验,不仅验证理论成果的科学性,更重视了方案选择的可行性,这在可操作性方面做出了大胆地尝试。 (3)方法贡献。本课题以独特的UML建模方法及灰色聚类相结合构建指标体系克服了传统指标选择随意性的弊端。为了克服专家主观评价的不足,本研究在层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神经网络与层次分析方法相结合(主、客观)构造组合赋权的不等权重的标准突破了指标等权重的分析框架;这些方法的首次应用使研究成果更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研究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内容中: ①建立了基于理论、实证、制度试验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 ②界定了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内涵; ③构造了基于UML、神经网络技术的评价指标体系; ④实证了农民工生活质量的真实水平,试验了保障制度的方案设计; ⑤揭示了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制度成因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构造。   (五)社会经济效益及问题   该研究成果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政府、重庆市统计局等相关政府部门采纳应用。

成果名称: 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与保障制度研究 关键词: 农民工;生活质量;保障制度
成果类别: 软科学 一级分类名称: 农民
二级分类名称: / 三级分类名称: /
研究起止时间: 2007.10 至2008.12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成果属性: /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其他
技术成熟度: / 技术水平: 国际先进
研究形式: 与院校、所合作 学科分类1: 810
单位名称: 重庆大学 学科分类2: /
中图分类号1: D422.6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
中图分类号2: / 课题来源: 国家科技计划
应用行业: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政策引导类计划及专项 课题立项编号: 07BRK009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9 评价单位: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评价形式: 结题 应用状态: /
评价日期: 2009.05.28 转让范围: /
评价证书号: 20090576 推荐单位: 重庆大学
推广形式: / 成果登记号: 渝科成登字2010R242
成果简介:

  (一)课题来源与背景   (1)课题来源。该研究报告是来源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评价与保障制度研究”的研究成果。   (2)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日益突出的“民工荒”问题,随着“构建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目标的提出,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研究将更显得迫切与必要。重庆作为我国二元经济典型代表的新兴直辖市,具有“大城市,大农村”特点,其地处三峡库区,农村面积大,人口和劳动力资源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和农业部门。长期以来农业部门存在严重的劳动力过剩问题;加之重庆是一个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农、轻、重比例失调由来已久,且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突出。二元经济结构反差越大,农村劳动力流向非农产业的动力越强劲。重庆和全国一样,农村富余劳动力开始大规模流动和转移,出现了极为庞大的农民工群体。特别是重庆作为我国城乡统筹的实验区,选择其作为本研究的样本更具有代表性。研究成果正是结合重庆市的特殊背景,在对农民工定义和内容界定的基础上,以重庆市农民工为样本,针对农民工生活质量保障制度选择中的矛盾与困难,运用社会学、经济学、博弈论等相关理论,建立起重庆市农民工为样本的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模型,以期探寻反映农民工生活水平的测评标准,并分析和阐释农民工生活质量提高所依赖的制度实施路径。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在科学界定农民工生活质量涵义的前提下,揭示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内在成因与外在矛盾基础上,本研究成果是基于农民工社会保障与生活质量的相互关系,寻找提高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机制与制度设计,以此客观地评价社会保障制度在提升农民工生活质量中的作用及地位,同时也为构建与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及社会统一保障机制及制度安排勾画出方案设想。   (2)研究意义。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设置与评价问题涉及人口学、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等多方面学科,并且有相当强的学科交叉性,它蕴含在由物质、精神、保障、权益、就业、健康等六个支持系统构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之中。研究成果以重庆市农民工作为研究对象,以制度设计为突破口,以评价农民工生活质量为主线,不仅丰富了人口生活质量的内容,而且有助于分层分类建立针对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不仅可以丰富我国关于弱势群体保障制度理论的研究,而且为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理论支持,将为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决策建议提供政策参考,并可为相关的制度建设和创新提供借鉴和依据。   (三)主要论点与论据   (1)以UML建模技术、灰色聚类理论为基础构建的农民工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包括就业状况、物质生活、社会保障、权益保护、身心健康、精神生活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2)以层次分析和神经网络结合的组合赋权法构造的农民工生活质量综合指数反映了就业、物质、社保、权益、健康、精神等不同权重对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的影响。 (3)农民工生活质量的提升是就业状况、物质生活、社会保障、权益保护、身心健康、精神生活等相互协调统一的实现过程。 (4)农民工生活质量与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互动关系。 (5)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关系失调源于现行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激励不足与公共产品无效率的共同制约。 (6)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关系失调源于现行农民工医疗保险模式的简单复制与制度障碍的共同制约。 (7)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关系失调在于现行农民工统账结合养老保障模式、基金的高缴费率与流动性的共同制约。 (8)中国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关系失调根源于现行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的管理运行方式、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力的共同影响。 (9)农民工生活质量与保障制度的协调发展,核心在于制度设计,重点是政府、企业与农民工个人的博弈均衡;关键是既要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准公共产品作用,又要避免产生“道德危机”的外部负效应。   (四)创建与创新   本课题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方法运用上有突出贡献,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主要表现在: (1)理论贡献。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与内容的复杂性,本研究构建的农民工生活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是对国际上传统的三大生活质量指数的修正与发展,是专门对特殊群设置体的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同时,福利经济学、博弈分析方法及试验经济学方法的应用所构造的农民工弹性保障制度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社会保障理论的内容及研究视野,使社会学问题的研究从表层走向深入。 (2)实证贡献。本课题的理论设想突出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实证研究在采用规范的回归分析、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模拟分析方法、实验经济学方法对样本进行评价与检验,不仅验证理论成果的科学性,更重视了方案选择的可行性,这在可操作性方面做出了大胆地尝试。 (3)方法贡献。本课题以独特的UML建模方法及灰色聚类相结合构建指标体系克服了传统指标选择随意性的弊端。为了克服专家主观评价的不足,本研究在层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采用神经网络与层次分析方法相结合(主、客观)构造组合赋权的不等权重的标准突破了指标等权重的分析框架;这些方法的首次应用使研究成果更具有科学性与可行性。研究贡献具体表现在以下内容中: ①建立了基于理论、实证、制度试验三位一体的分析框架; ②界定了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内涵; ③构造了基于UML、神经网络技术的评价指标体系; ④实证了农民工生活质量的真实水平,试验了保障制度的方案设计; ⑤揭示了影响农民工生活质量的制度成因与社会保障制度的构造。   (五)社会经济效益及问题   该研究成果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政府、重庆市统计局等相关政府部门采纳应用。

联系人: 刘渝琳 成果登记日期: 10-6-23
联系人email: lylmx@cqu.edu.cn 单位代码: 95000019
邮政编码222: 400044 联系人电话: 15902365886
单位传真: 023-65111108 单位通讯地址: 重庆市沙坪坝区沙正街174号
单位所在省市: 重庆市 单位电话: 023-65102222;65102366;65111101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大专院校
合作完成单位: 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重庆市统计局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0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刘渝琳;刘渝妍;李嘉明;尹希果;秦瑶;万丽娟;王志珏;刘明 资源采集日期: 10-10-15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