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药用石斛;资源发掘;产业化技术集成;西南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渝科成字2018Y305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9-04-1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重庆市中药研究院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201850020076 | 评价单位: | 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 | ||
评价日期: | 2018.07.05 | 评价证书号: | 201850020076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6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孵化基地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3394012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源头和关键。石斛为我国传统名贵药材,但由于长期过度的采摘和生境破坏,致使野生资源蕴藏量急剧下降,《中国药典》中石斛药材的基原物种由原来的5种扩大到石斛属大部分种类(形态近似种),但仍无法满足中医临床、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且品质参差不齐,影响到临床用药的有效性。 针对药用石斛资源濒危的现状及保护的迫切性,该项目历时35年,系统开展了资源调查发掘、种苗快繁、无土栽培及产业化应用等研究,培育出新兴石斛产业并在科技扶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彻底改变了市场需求对野生资源的过度依赖,满足了临床用药需求,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1、系统调查基础上,首次论证“金钗石斛”药材基源为曲茎石斛:采取古今史料查考、药工走访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深入调查发掘西南、秦巴地区石斛资源状况和药用历史沿革,查清了川渝等地石斛资源本底情况,揭示了石斛资源致危的主要因素;发表曲茎石斛Dendrobium flexicaule新种,首次论证了具有1000多年历史的“金钗”、“金钗石斛”药材基源为曲茎石斛D. flexicaule;确定了以重庆为中心的西南地区是我国传统药用石斛的原产地和传统利用地之一。 2、首次系统研究石斛栽培生理:对驯化栽培、生物学特性、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和分配等进行了系统研究,阐释了基质、光照、温度、水分、氮、磷、钾等肥料的吸收和应用等因素与石斛生长发育、品质成分的关系,为石斛人工栽培提供了理论支撑;对石斛的根系进行了显微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栽培方法原理。 3、系统构建种苗快繁技术,首创非试管快繁和种子自然播种新方法:以石斛组培快繁为基础,首创非试管快繁(微繁殖)和种子自然播种(NPDS)新方法,将种苗培育周期缩短至8个月,移栽成活率提高到98%以上,极大地降低了种苗生产成本,在西南广大贫困山区进行推广应用,彻底解决了石斛人工种植的源头种苗问题。 4、系统构建空间无土栽培模式:在前期无土地栽基础上,系统构建了大棚床式无土栽培、林下贴树和岩壁贴石等系列空间无土栽培模式,其中,渝东贴石栽培铁皮石斛单丛产量平均5.7克,每亩新增产值约6万元;为贫困山区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发展石斛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实现了石斛人工栽培和产业化应用,彻底满足了药用石斛的市场需求。 5、构建以石斛为主的新型中药材产业扶贫模式:立足文化资源、植物资源和岩石资源优势,以万州区罗田镇为试点,构建了以石斛为主的“资源调查发掘+科技创业企业入驻+示范基地建立+扶贫带动”新型中药材产业扶贫模式;达到了“不与传统作物争土地、可持续、低成本、利于贫困户发展和精准扶贫”的效果,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扶贫增收中发挥了示范作用。 该成果申请国家发明专利8项,获授权3项,发表论文67篇,其中CSCD论文43篇,研究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成果转化6项,支撑建立种苗基地780亩,示范种植面积37814亩;近3年累计产值达62.82亿元,新增利润12.56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