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生物技术 » 农业生物技术

云南农业土著知识保护利用技术体系的创立及其应用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土著知识;农业;技术体系
成果类别: 软科学 技术成熟度: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其他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登记号: 1562012R0001 资源采集日期: 2013-03-20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技术水平: 国内领先
评价证书号: 评价单位:
评价日期: 评价证书号: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推广形式: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玉女士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5885053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项目名称:云南农业土著知识保护利用技术体系的创立及其应用   (2012年云南省申报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项目是在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现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由云南省农业科学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信息研究所、意大利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北京办事处历时12年共同完成。项目围绕国际上土著知识和农民权等热点问题,结合云南省农业生物多样性丰富、民族文化多样的优势,开展了农业土著知识(传统知识)收集保存和利用方法技术体系的研究,创立了包含农业土著知识研究方法、土著知识收集记录方法、土著知识多介质双轨制保存方法、土著知识杂志的土著知识传播利用方法等的土著知识保护利用技术体系。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土著知识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7篇相关研究论文由《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果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和创新性:   1.针对农民权益保护和农业土著知识保护利用问题,率先提出了土著知识杂志及其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在《云南农业科技》上,以土著知识专栏形式作为土著知识杂志模型,发表了以农民为第一作者的土著知识文章,出版发行10期。土著知识文章体现了对农民土著知识权益的尊重和保护,有利于激发农民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知识保护的积极性,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2.结合云南实际,提出的“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应该更加重视并充分利用农业土著知识,利用土著知识来丰富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等建议,在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制定相应政策过程中得到了采纳和应用,体现在云南省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中。开展的农业土著知识的宣传工作,促进了地参、索理玛酒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应用价值。   3.结合农业生物资源工作实际,所提出的“在种质资源收集时必须高度重视并记录相应的土著知识的理念”,以及研制的农业土著知识保存利用技术体系,促成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性专项“云南及周边地区农业生物资源调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著知识对云南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原位保护利用的影响研究”的立项,也为国家农业部“云南野生稻种质资源原位保护区建设”启动实施提供了基础,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拓展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4.项目培养了一支国际型科技创新团队,5人晋升研究员,多人晋升职称,为农业土著知识的保护利用及其农业生物资源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影响。   成果登记号:1562012Y0015   起止年限:1997年11月~2010年12月   项目类别:国际合作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意大利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北京办事处   完成人员:戴陆园、游承俐、伍少云、张宗文、徐福荣、阿新祥、肖卿、金建昌、汤翠凤、余腾琼、陈瑶

成果名称: 云南农业土著知识保护利用技术体系的创立及其应用 关键词: 土著知识;农业;技术体系
成果类别: 软科学 一级分类名称: 农业生物技术
二级分类名称: 农业生物学 三级分类名称:
研究起止时间: 1997.11 至2010.12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属性: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其他
技术成熟度: 技术水平: 国内领先
研究形式: 与国外合作 学科分类1: 国家标准GB 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
单位名称: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学科分类2:
中图分类号1: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四版)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中图分类号2: 课题来源: 国际合作
应用行业: 农、林、牧、渔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课题立项编号: APO97/021;APO99/009;APO99/03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0.00 评价单位:
评价形式: 结题 应用状态:
评价日期: 转让范围:
评价证书号: 推荐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推广形式: 成果登记号: 1562012R0001
成果简介:

  项目名称:云南农业土著知识保护利用技术体系的创立及其应用   (2012年云南省申报云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项目是在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现国际生物多样性中心)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由云南省农业科学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信息研究所、意大利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北京办事处历时12年共同完成。项目围绕国际上土著知识和农民权等热点问题,结合云南省农业生物多样性丰富、民族文化多样的优势,开展了农业土著知识(传统知识)收集保存和利用方法技术体系的研究,创立了包含农业土著知识研究方法、土著知识收集记录方法、土著知识多介质双轨制保存方法、土著知识杂志的土著知识传播利用方法等的土著知识保护利用技术体系。所形成的理论成果《土著知识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7篇相关研究论文由《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果具有以下显著特点和创新性:   1.针对农民权益保护和农业土著知识保护利用问题,率先提出了土著知识杂志及其知识产权保护的概念,在《云南农业科技》上,以土著知识专栏形式作为土著知识杂志模型,发表了以农民为第一作者的土著知识文章,出版发行10期。土著知识文章体现了对农民土著知识权益的尊重和保护,有利于激发农民对农业生物多样性及其相关知识保护的积极性,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2.结合云南实际,提出的“在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中应该更加重视并充分利用农业土著知识,利用土著知识来丰富云南民族文化大省建设”等建议,在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室、云南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制定相应政策过程中得到了采纳和应用,体现在云南省十一五、十二五规划等文件中。开展的农业土著知识的宣传工作,促进了地参、索理玛酒等地方特色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决策应用价值。   3.结合农业生物资源工作实际,所提出的“在种质资源收集时必须高度重视并记录相应的土著知识的理念”,以及研制的农业土著知识保存利用技术体系,促成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性专项“云南及周边地区农业生物资源调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土著知识对云南疣粒野生稻(Oryza meyeriana)原位保护利用的影响研究”的立项,也为国家农业部“云南野生稻种质资源原位保护区建设”启动实施提供了基础,发挥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拓展了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4.项目培养了一支国际型科技创新团队,5人晋升研究员,多人晋升职称,为农业土著知识的保护利用及其农业生物资源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研究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在国际上产生积极影响。   成果登记号:1562012Y0015   起止年限:1997年11月~2010年12月   项目类别:国际合作项目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完成单位: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研究所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   意大利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北京办事处   完成人员:戴陆园、游承俐、伍少云、张宗文、徐福荣、阿新祥、肖卿、金建昌、汤翠凤、余腾琼、陈瑶

联系人: 余腾琼 成果登记日期: 2012-05-13
联系人email: ybri@ybri.cn 单位代码: 95302345
邮政编码222: 650223 联系人电话: 0871-65144977
单位传真: 0871-65151114;65160084 单位通讯地址: 云南省昆明市学云路9号
单位所在省市: 云南省 单位电话: 0871-65151114;65144977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独立科研机构
合作完成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意大利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北京办事处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2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资源采集日期: 2013-03-20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