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九孔鲍;近江牡蛎;青石斑鱼;大黄鱼;天然免疫分子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18015058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8-12-10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浙江大学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浙技交鉴字[2018]第002号 | 评价单位: | 浙江省技术交易中心 | ||
评价日期: | 2018.01.06 | 评价证书号: | 浙技交鉴字[2018]第002号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1.课题来源与背景:该成果主要是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种重要海洋贝类天然免疫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研究》(2007.01-2009.12, 项目编号:30671619,28.0万元,结题)的支持下完成。 2.研究目的与意义: (1)系统研究九孔鲍抗病相关的新的重要天然免疫因子的功能基因,进而探索天然免疫因子蛋白质互作和免疫信号转导方面的研究。比较研究九孔鲍和近江牡蛎在上述天然免疫因子的基因背景和蛋白质表达上的差异,为进一步从进化免疫学的角度,全面深入开展单壳贝类和双壳贝类在天然免疫的分子系统发生和演化关系的研究做准备。探索两种经典贝类 (近江牡蛎和九孔鲍)自身的免疫防御的机制,为海水养殖贝类病害防治从宿主免疫生物学角度寻求免疫防御新途经、新技术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2)石斑鱼和大黄鱼是海洋经典的两种鱼类。研究鱼类新型天然免疫因子及其分子基础有着下列重要的理论价值:一、可以看作是由低等动物天然免疫系统嵌合而成的(Salzet, 2001),揭示了鱼类的非特异性的天然免疫,才能更好地理解其高等脊椎动物的天然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的起源和发生;二、有利于揭示鱼类有机体通过天然免疫因子的介导与调节作用而统一起来的复杂的免疫防御系统。 3.主要论点论据: 发育与比较免疫学,是国际上生命科学最具有活力的重要研究领域,而且低等无脊椎动物(鲍和牡蛎)越来越成为国际上天然免疫研究的重要发展方向。软体动物是最多样性差异的无脊椎动物群体,具有超过10万种生存种类,大多数是生活在海洋环境中(江静波,1982),最近日益增加的用牡蛎作为模型来研究有关软体动物比较免疫学的报告,正是因为这个杰出的无脊椎动物门种类包含着象金矿一样的免疫进化的相关信息(Loker,et al.,2004 )。 4.创见与创新内容:(1)首次构建了四种经典海洋鱼、贝类的cDNA 文库;(2)首次对九孔鲍五种天然免疫分子进行功能、分子进化与信号通路等方面的鉴定,并对九孔鲍的泛素连接酶进行发现和功能研究;(3)首次从构建的青石斑鱼脾脏 SSH cDNA 文库中克隆、鉴定出抗细胞凋亡因子DAD1、同种移植炎症因子 AIF-1 和 G 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因子 RGS16 ,其中 DAD1 和 RGS16 在水生动物中是首次报道;鉴定获得了大黄鱼杀菌通透增强蛋白BPI分子,申请了大黄鱼抗感染BPI蛋白药物研发的国家专利;(4)首次鉴定了牡蛎一个新的四跨膜素的结构与功能;首次发现牡蛎的泛素酶和进行了功能研究。 5. 社会经济效益,存在的问题: 本项目属于基础理论研究,发表的论文已经被国际上大量广泛引用,已经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但是尚无经济效益。 6、成果简介 (1)首次构建了四种经典海洋鱼、贝类的cDNA 文库(内容包括:九孔鲍受脂多糖刺激后血淋巴细胞全长cDNA文库、青石斑鱼受脂多糖刺激后脾脏差异表达基因的 cDNA 文库、大黄鱼受肽聚糖刺激后头肾差异表达基因的 cDNA 文库和近江牡蛎受病原刺激后血淋巴细胞cDNA文库)。 (2)在腹足类动物——九孔鲍,首次进行了Rel/NF-κB、组氨酸三聚体核苷结合蛋白(HINT)、胞嘧啶核苷脱氨酶(CDA)、β胸腺肽(thymosin β)和鲍Ras相关的小G蛋白酶等五种天然免疫分子的鉴定发现、在鲍免疫反应中的功能机制、分子进化关系、信号通路等方面的研究,确定了Rel/NF-κB两个功能区——65KD大亚基和50KD小亚基并获得了HINT抗肿瘤免疫蛋白国家发明专利;首次进行了九孔鲍泛素酶的发现和分子功能研究,如鲍的泛素连接酶(Ubiquitin Ligase,Rbx1)和泛素偶联酶(UBE2D)。 (3)首次从构建的青石斑鱼脾脏 SSH cDNA 文库中克隆、鉴定出抗细胞凋亡因子DAD1、同种移植炎症因子 AIF-1 和 G 蛋白信号转导调节因子 RGS16 ,其中 DAD1 和 RGS16 在水生动物中是首次报道。鉴定获得了大黄鱼杀菌通透增强蛋白BPI分子,获得了BPI的全蛋白、N末端的重组蛋白(rBN)和C末端的重组蛋白,证明了鱼类 BPI N末端的重组蛋白(rBN)有强力杀菌活性,申请了大黄鱼抗感染BPI蛋白药物研发的国家专利。 (4)在牡蛎中,首次鉴定了牡蛎一个新的四跨膜素(tetraspanins)蛋白,是一种位于细胞内膜上的整合的糖蛋白,这个蛋白在结构上和生物学上是类似于在脊椎动物中发现的CD63。首次发现牡蛎四跨膜素蛋白呈现三种氨基酸序列不同的四跨膜素蛋白结构变异图谱和发现证明了四跨膜素蛋白和血蓝蛋白以及一种类凝集素蛋白形成复合体,并证明四跨膜素蛋白参与牡蛎血淋巴细胞的天然免疫过程。同时,首次发现了牡蛎泛素酶即连接酶(UIP5)及其功能研究。报道了牡蛎补体分子C1q1, C1q2 和C3 。 (5)获得三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应用于药物研发的大黄鱼抗感染BPI蛋白专利、九孔鲍HINT抗肿瘤免疫蛋白专利以及磁捕获技术应用于NF-κB蛋白分离纯化与检测专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