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生物入侵;外来水生生物;长期监测;风险评估;防控管理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粤科成登1字20180101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8-10-1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粤科评(评价)[2018]第2号 | 评价单位: | 广东省科技评估协会 | ||
评价日期: | 2018.03.09 | 评价证书号: | 粤科评(评价)[2018]第2号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1、课题来源与背景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外来入侵种福寿螺对四聚乙醛抗性的分子机理研究》(编号:31300468),2014.01-2016.12 2)广东省科技计划项目《外来生物罗非鱼在广东省主要水系的分布及遗传评价》(编号:2013B020308003),2014.01-2015.12 3)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科研专项《广东省主要水系外来水生生物调查及生态评价》(编号:无),2014.01-2014.12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1)技术原理:以大规模长期野外监测和实验为基础,厘清主要外来水生动物的分布范围、生物学基本特征、生态适应性、扩散方式、产生危害的机制等;采用风险评估系统、GIS平台和理论模型对外来水生动物的入侵风险进行评估、对适生区进行预测,对已形成入侵的外来物种生态影响进行量化;采用生物利用、药物开发和物理清除等方法对其进行控制和管理,最终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估和防控技术体系。 2)性能指标 (1) 连续9年系统调查了我国南方5省区重要外来水生生物的种类、多度和分布状况,建立了外来水生生物基础数据库(含40个物种的活体及标本4万个),明确了主要外来水生生物在华南地区主要水系的分布状况,绘制了主要外来水生生物的分布图。 (2) 从种群生态学的角度分析了主要外来种的生态特性、年龄结构、性比特征、繁殖特征、遗传特征等,并结合各流域特征,建立了包含50余个固定监测样点的罗非鱼、福寿螺、豹纹脂身鲶(清道夫)和革胡子鲶等主要外来水生生物的长期监测网络。 (3) 对主要外来水生生物的生态适应性、种间互作、入侵抗性规律和机理开展了研究。证实了福寿螺性比雌偏并解释了其形成机制,阐明了温度对福寿螺资源利用效率的调节作用,阐明了福寿螺在极端环境压力下生态适应性的分子机制;从鱼类群落生态学的角度揭示了水生生态系统的破环和水质下降导致的水生生物多样性降低对罗非鱼等外来鱼类入侵的促进作用。相关文章分别发表在《BMC Genetics》,《Cell Stress and Chaperones》,《Ecology and Evolution》、《Biochemical Systematics & Ecology》等。 (4) 建立了新的入侵物种生态影响的评估方法。阐明了外来物种单位影响效应的估测方法及采用该方法评估生态影响的有效性。并通过开展全球尺度的整合分析,进一步拓展该方法,提出了基于单位影响效应和物种多度的量化外来物种生态影响的新方法。相关论文分别发表在《PLoS ONE》,《Ecology and Evolution》等。 (5)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入侵筛选系统(AI-ISK)、生态位模型建立了福寿螺、罗非鱼和豹纹脂身鲶等预警体系,建立了1套较为完整的外来生物的风险评估技术规程,并应用于主要外来水生生物的风险评估。 (6) 开发并验证了1种外来水生生物的特异性防控药物,研发了一系列生物防控和转化利用技术,申请实用新型专利13项。 (7) 本研究共发表论文37篇,其中SCI收录11篇,EI收录1篇;编写学术著作4部;提交农业部外来物种监测报告8份;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3项,培养研究生10名。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 首次在我国对外来水生动物开展大规模长期定位监测和调查分析,建立了外来水生入侵动物监测网络和基础数据库; (2) 阐明了主要入侵水生物种的入侵生物学、生态适应性、种间互作、入侵抗性规律和机理; (3) 建立了新的生态影响量化评估方法,并应用于主要入侵水生生物的生态影响评估; (4) 创建了控制实验、模型评估、评分系统、预测扩张相结合的生态风险评估体系; (5) 创新了一系列入侵物种收集、诱捕、清除、杀灭和利用技术,构建了安全高效的防控技术体系。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基于地理信息模型、评估系统和理论模型的的外来物种风险评估体系原理简单,操作简便,易于推广。限制条件在于能够取得足够的数据,组织充足的人员,系统开展评估工作。当前针对外来物种风险评估和管理的方法与技术常常仅适用于特定的物种、生境或生态系统。今后,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同时结合多种方法开展评估和管理。基于化学药物的快速杀灭方法,是一种应急方法,只有在爆发严重危害时可使用,但应特别注意其对河流造成的潜在化学污染。基于生物利用的防控方法是外来生物防控的很好途径。然而,这些生物利用的效率还有有待提高。很多外来水生动物的引入初衷是为了利用,如能充分挖掘外来水生物种的食用、观赏等价值,调动普通大众的积极性,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1)应用情况:广州市及海南省文昌市多家环保及水产科技公司利用本项目研发的诱集诱捕、生物利用、化学杀灭等综合防控技术,清理了大量外来入侵水生动物如罗非鱼、清道夫、福寿螺等,经济效益显著,且没有对本地物种及自然水体造成危害。 2)存在的问题: (1)一些防控技术仅适用于特定的物种、生境或生态系统; (2)生物转化利用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6、历年获奖情况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