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口虾蛄;苗种繁育;增养殖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20180059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8-10-1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大连海洋大学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评价单位: | 国家海洋局海洋科技司 | |||
评价日期: | 2013.10.13 | 评价证书号: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4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口虾蛄为我国沿海重要的经济虾蟹类。近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衰退,其渔获产量虽明显降低,但所占渔获物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如何实现口虾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成果以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基于生态系统的典型海域生物资源综合修复与调控技术研究及示范-辽东湾海蜇、口虾蛄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200905019-4)的研究成果为主,结合课题组先后完成的辽宁省科技计划项目《海产品高效、安全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口虾蛄、牙鲆池塘生态育苗技术研究》(2008203002)和《辽宁沿海口虾蛄生物学研究》(2004D241)、辽宁省教育厅项目《口虾蛄行为及生物学研究》(2004D241),以及大连市科技兴海专项资金子项目《池塘口虾蛄生态育苗与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0104)的系列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辽宁沿海口虾蛄种群遗传结构、繁殖、摄食、生长等生物学特性,及其与栖息地环境的关系;在国际上首先提出口虾蛄栖息地保护的理论体系,并建立了能够规模化生产的池塘生态育苗工艺流程,创新地解决了口足目动物因穴居、相残等特性而导致的孵化不同步,育苗与养殖产量低等技术难题;通过苗种捕捞与运输、池塘改造、饵料投喂等方法的创新,在国内外率先开展了口虾蛄池塘规模化生态育苗、增殖放流及池塘养殖,获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渔业资源养护及增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经过各单位的共同努力,目前完成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1) 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和微卫星序列,对中国海域口虾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以褐脂质作为标志物对口虾蛄的年龄进行了鉴定研究,并分析了口虾蛄野生种群的动态变化情况;系统研究了口虾蛄栖息地的环境特征,解析了口虾蛄与栖息环境及其它渔业资源之间的生态学关系。 (2) 报道了辽宁沿海口虾蛄产卵、胚胎发育、幼体发育等繁殖生物学相关内容,阐明了其繁殖种群结构特征、繁殖期等重要研究问题;对各发育期口虾蛄的摄食情况、存活率及掘穴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 (3) 通过组织切片、分子生物学方法对口虾蛄眼柄中的X器官、窦腺、促雄腺等神经内分泌器官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 (4) 测定了不同胁迫条件(饥饿胁迫、不同盐度梯度)与各发育期的口虾蛄免疫相关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的活力,系统分析了口虾蛄免疫应答能力。以各发育期幼体免疫酶和幼体消化酶为指标对口虾蛄苗种质量进行了分析。 (5) 进行了口虾蛄酚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高血糖激素和卵黄蛋白原基因全长克隆及功能分析,完成了雌雄个体眼柄转录组测序分析。 (6) 口虾蛄亲体培育及池塘生态育苗技术(发明专利ZL200910220089.1); (7) 口虾蛄苗种投喂、捕捞、运输及池塘养殖技术(实用新型专利ZL20092 0248376.9;ZL201420067230.5;ZL201420647375.2;ZL201621189680.7;ZL200920351740.4; ZL201720029255.X) 项目实施至今,申请专利9项,获授权专利7项,编制省地方标准1项,发表研究论文31篇。通过与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繁育11期假溞状幼体及仔虾蛄合计2,700万尾,在辽东湾蛤蜊岗海区设立了口虾蛄栖息地保护与修复技术示范区1处,放流仔虾蛄870万尾,增加捕捞量15000kg,直接经济收入165.5万元,利润近150万元。池塘生态育苗技术已在大连普兰店、盘锦、庄河、丹东等区域进行了小规模示范与推广,养殖技术取得突破,实现亩产成体虾蛄2,600尾,经济效益十分可观,为养护和恢复口虾蛄自然资源、丰富我省沿海养殖种类、开辟和形成新的养殖产业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