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蛋白;中华绒螯蟹;网络构建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津20180778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8-10-1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动植物抗性重点实验室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15JCYBJC30700/180740 | 评价单位: | 天津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 ||
评价日期: | 2018.05.18 | 评价证书号: | 15JCYBJC30700/180740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本项目成果如下: 1. 开发了使用于蛋白互作网络的网络融合算法,建立了基于转录组学测序数据的蛋白互作网络构建方法,构建了中华绒螯蟹蛋白互作网络,网络包含3223个蛋白和35787条互作关系。从而描绘了第一个水生甲壳类生物的蛋白互作网络蓝图,为中华绒螯蟹的系统研究提供重要的工具。 2. 对网络进行了可信度评分并对网络的度进行了计算,分析了由度数30及以上的点组成的子网络,发现其中包含很多依赖ATP的泛素蛋白(26S蛋白酶)的组成部分。 3. 从中华绒螯蟹蛋白互做网络中提取了中华绒螯蟹信号转导、转录调控、生长、免疫和蜕皮功能的特异性蛋白互作子网络,为上述重要生理功能的深入系统分析奠定基础。 4. 开发了适用于蛋白互作网络的功能注释算法,并利用功能注释算法为中华绒螯蟹未知蛋白进行了功能注释和亚细胞定位,新注释功能的蛋白中华绒螯蟹未知功能蛋白的76%。新注释亚细胞位置的蛋白占所有未知位置蛋白的91.9%。 5. 通过模块分析预测了26S蛋白复合物和核糖体相关的重要功能模块及功能蛋白。 6. 建立了中华绒螯蟹蛋白互作网络数据库EPINDB。 7. 发表SCI论文3篇,EI论文2篇,核心期刊论文1篇;在蛋白互作网络构建及分析方法方面申请专利3项;培养硕士生3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