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渔山列岛;食物网结构;生态群落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17020055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8-03-0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甬科验字[2017]第00-55号 | 评价单位: | 宁波市科技局 | ||
评价日期: | 2017.11.15 | 评价证书号: | 甬科验字[2017]第00-55号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浙江沿海岛屿受长江和钱塘江入海泥沙的影响,绝大多数处于浑水区,但渔山列岛是东海少有的水环境较清的岛屿之一,它受外海高温高盐水系-台湾暖流和东北季风的协同作用,岛屿上的海洋生物群落结构较为丰富,海洋生态类型与其它海岛也有所差异。该岛底质以岩礁相为主, 偶尔杂有小片砾石沙滩,海洋生物资源曾经较为丰富,但随着过度捕捞和环境变化,部分原生态岛礁生物资源遭到破坏,海洋生物资源保护的压力比较明显。国家海洋局于2008 年正式批复设立国家级海洋生态特别保护区,2012 年又加挂了国家级海洋公园的牌子。因此,为协调海洋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的矛盾,亟需研究、建立不同海洋保护区内特殊的保护措施。 本项目系统调查了渔山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基于数理统计的方法估算了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次级生产力,分析了生物多样性指数和优势种,并开展了优势种生态位的综合评价与分析;利用水下摄影技术探明了渔山列岛厚壳贻贝的自然分布规律,并估算其潜在资源量,为综合利用奠定科学基础;基于微卫星标记和CO1基因分别分析了黄口荔枝螺和厚壳贻贝的遗传多样性结构;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开展了渔山列岛潮间带典型种类食源性分析,并构建了食物网结构,开展了潮间带海洋生态系统能流的初步分析;开发建立了一种针对厚壳贻贝在潮间带的增殖方法,探索性开展了厚壳贻贝增殖的工作,为厚壳贻贝的资源增殖提供了技术依据;根据调查结果,提出了渔山列岛生态保护与综合利用的建议。 本项目出版著作1部,发表论文5篇,申报专利9项(授权5项),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培养研究生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名),培养浙江省151人才工程第二层次2名。 项目研究期限为2014年8月至2017年7月,经课题组共同努力,完成全部研究任务,并于2017年11月15日顺利通过科技局验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