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海洋生态环境;海洋倾废;对策措施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9312017Y0569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7-11-22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上海市水务业务受理中心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沪海科验字[2016]第7号 | 评价单位: | 上海市海洋局 | ||
评价日期: | 2016.12.28 | 评价证书号: | 沪海科验字[2016]第7号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课题由上海市水务业务受理中心(上海市海洋业务受理中心)牵头负责实施,联合上海交通大学、国家海洋局东海环境监测中心共同完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各单位充分出发挥管理、科研、监测等领域优势,在疏浚物采样技术与评价标准、疏浚物倾倒产生的叠加生态环境影响及总量控制与分配技术、海洋倾废管理措施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梳理了国内外疏浚物的采样与评价技术、倾倒历史、对海域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以及倾倒管理措施,并重点对上海市疏浚物的来源、理化生性质、历年倾倒量以及倾倒海域生态环境近十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回顾分析。 (2)通过对2005~2014年上海市内河航道等疏浚物理化生性质的统计分析,指出上海海洋倾倒疏浚物主要来源于吴淞口码头疏浚区、黄浦江疏浚区、深水航道、芦潮港港区与南槽北港航道附近等区域;各主要码头产生的疏浚物大多数为清洁疏浚物,且通过对近十年倾倒海域内水质、沉积物以及底栖生物的调查监测结果,发现上海市疏浚物的倾倒对相关倾倒海域的生态环境没有造成显著的影响。 (3)基于FVCOM模型,对上海市3个典型倾倒区在单个倾倒区单独倾倒、两个倾倒区同时倾倒以及三个倾倒区同时倾倒等7种方案下,倾倒疏浚物对海域内悬浮物扩散增量的结果显示:疏浚物倾倒后,无论是单个倾倒区还是两个或三个倾倒区同时倾倒,在一定时间后悬浮物浓度场均会到达收敛并稳定;底层水体中受悬浮物影响的距离与面积均较表层水体中要大;受倾倒区区位影响,各倾倒区的潮流流向、流速、海水盐度等条件不同,悬浮物的絮凝、沉降、再悬浮及迁移的活动水平不一致,引起各倾倒区倾倒疏浚物后影响程度不一致;且不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影响程度差异也较大:无论大潮与小潮情况,多倾倒区同时倾倒与单个倾倒区单独倾倒相比,低浓度悬浮物增量(10mg/L)的云团影响距离与面积没有得到显著的增加;疏浚物沉降导致的海底增厚区主要在航道导堤堤坝附近,伴随潮流及风浪水动力条件,随着倾倒区倾倒的增多引起的变化主要为增厚区域面积的增加而非增厚高度的增加。 类似地,对吴淞口北倾倒区不同数目船方案下,模拟倾倒疏浚物对吴淞口水源地保护区影响,结果显示无论是单船还是双船的一次性倾倒,不会对青草沙水库敏感区造成影响;短时间内高强度的连续倾倒,会在青草沙水库西侧头部与新浏河沙护滩堤交界处局部区域产生一定的悬浮物云团。 (4)在对上海市8个常用倾倒区历年倾倒量梳理的基础上,以疏浚物倾倒后产生的潜在生态环境风险最小,模型模拟对周边敏感目标的影响最小,疏浚物倾倒后产生的海底增厚对航道通行影响最小等条件作为约束,以最优化方法获得了适宜倾倒量及其在各个倾倒区的分配方案。 (5)在对我国现行疏浚物采样及评价标准以及大量生物毒性实验的基础上上,本项目重点针对现行标准的操作性等问题,制定了《海洋倾倒疏浚物采样和检测标准》(草案)以及《海洋倾倒疏浚物分类评价标准》(草案)。对采样站位布置及数量以及检测指标等进行了细化规定。 (6)在对上海市海洋倾废管理现状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几年来的管理经验,梳理了日常海洋倾废管理工作中在法制建设、资源化利用、倾倒活动控制、采样检测及分类评价标准、审批效能及倾废监管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提出了加快推进海洋倾废管理法制建设、引导促进疏浚泥的资源化利用、科学调控海洋倾废活动、制定废弃物采样及成分检测评价新标准、通过审批标准化提高审批效率、建立海洋倾废综合监管机制六个方面的对策与措施,从管理、审批、执法三个环节对海洋倾废活动实施全方位、全覆盖、全过程监管,为本市的海洋环境综合管理提供了制度与措施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