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构建;水稻;技术规范;共生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18015127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9-04-1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浙江大学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评价单位: | 浙江省农学会 | |||
评价日期: | 2018.11.29 | 评价证书号: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稻田浅水环境为不仅是许多水产动物(鱼、虾、蟹等)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也为为稻渔共生(这里渔是指水产动物的统称)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与水稻单种系统和水产生物单养方式不同,稻渔共生系统是将水稻和水产动物两大类生物“生活”在同一空间,水稻生长与水产动物活动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过程将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是否对水稻水稻生长和产量产生影响?这些变化是否影响到稻田环境和稻田资源利用?这些都需要从原理上阐述清楚。2005年起,本研组究即围绕稻渔系统的共生效应、水稻和“鱼”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开展长期定位研究;在揭示出稻渔共生效应系统和原理的基础上,研究构建高效稻渔共生系统的关键技术,并将关键技术集成在南方多地进行示范验证和推广应用。主要成果如下。 1、通过长期定位研究,探明了稻渔共生系统在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维持土壤肥力和稳定水稻产量等方面的效应;明确了水稻与渔群体之间协同配置和稻田空间布局是影响稻渔系统共生效应的二个关键因子。 2、通过稳定性同位素(15N和13C)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等方法,经过十余年系统研究,揭示了生物之间的互惠、稻田碳氮资源在生物之间的互补利用是稻渔共生系统病虫草发生降低、农药化肥用量减少、而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保持稳定的重要机理。 3、在机理研究基础上,结合产业化需求,通过对稻渔系统田间设施改良、水稻品种和鱼的遗传类型筛选、水稻和鱼的群体调控、饲料-氮和化肥-氮的合理配置、延长稻鱼共生期的再生稻培育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构建稻渔共生系统的技术体系,集成了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稻渔共生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经多年多点示范验证,表现出水稻产量稳定、农药减少45%、化肥氮减少30%和土壤碳氮磷维持的效应。 该项目研究处于国际同类研究前沿,在PNAS 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0 篇,出版专著10 部,获发明专利5 件,制定并发布技术规范7 项。技术成果在浙江、福建、江西和安徽四省推广应用,近三年(2016~2018)累计应用面积266.19万亩,累计产值134.36亿元、增收70.75亿元,产生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