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现代农业 » 水产养殖

稻渔综合种养生态系统构建、技术规范与应用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构建;水稻;技术规范;共生
成果类别: 技术成熟度: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登记号: 18015127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4-15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浙江大学 技术水平:
评价证书号: 评价单位: 浙江省农学会
评价日期: 2018.11.29 评价证书号: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推广形式: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玉女士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5885053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稻田浅水环境为不仅是许多水产动物(鱼、虾、蟹等)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也为为稻渔共生(这里渔是指水产动物的统称)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与水稻单种系统和水产生物单养方式不同,稻渔共生系统是将水稻和水产动物两大类生物“生活”在同一空间,水稻生长与水产动物活动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过程将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是否对水稻水稻生长和产量产生影响?这些变化是否影响到稻田环境和稻田资源利用?这些都需要从原理上阐述清楚。2005年起,本研组究即围绕稻渔系统的共生效应、水稻和“鱼”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开展长期定位研究;在揭示出稻渔共生效应系统和原理的基础上,研究构建高效稻渔共生系统的关键技术,并将关键技术集成在南方多地进行示范验证和推广应用。主要成果如下。   1、通过长期定位研究,探明了稻渔共生系统在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维持土壤肥力和稳定水稻产量等方面的效应;明确了水稻与渔群体之间协同配置和稻田空间布局是影响稻渔系统共生效应的二个关键因子。   2、通过稳定性同位素(15N和13C)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等方法,经过十余年系统研究,揭示了生物之间的互惠、稻田碳氮资源在生物之间的互补利用是稻渔共生系统病虫草发生降低、农药化肥用量减少、而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保持稳定的重要机理。   3、在机理研究基础上,结合产业化需求,通过对稻渔系统田间设施改良、水稻品种和鱼的遗传类型筛选、水稻和鱼的群体调控、饲料-氮和化肥-氮的合理配置、延长稻鱼共生期的再生稻培育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构建稻渔共生系统的技术体系,集成了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稻渔共生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经多年多点示范验证,表现出水稻产量稳定、农药减少45%、化肥氮减少30%和土壤碳氮磷维持的效应。   该项目研究处于国际同类研究前沿,在PNAS 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0 篇,出版专著10 部,获发明专利5 件,制定并发布技术规范7 项。技术成果在浙江、福建、江西和安徽四省推广应用,近三年(2016~2018)累计应用面积266.19万亩,累计产值134.36亿元、增收70.75亿元,产生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成果名称: 稻渔综合种养生态系统构建、技术规范与应用 关键词: 构建;水稻;技术规范;共生
成果类别: 一级分类名称: 水产养殖
二级分类名称: 水产养殖 三级分类名称:
研究起止时间: 2008.01 至2018.10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属性: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技术成熟度: 技术水平:
研究形式: 学科分类1:
单位名称: 浙江大学 学科分类2:
中图分类号1: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中图分类号2: 课题来源:
应用行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课题立项编号: 31270485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76.00 评价单位: 浙江省农学会
评价形式: 应用状态:
评价日期: 2018.11.29 转让范围:
评价证书号: 推荐单位:
推广形式: 成果登记号: 18015127
成果简介:   稻田浅水环境为不仅是许多水产动物(鱼、虾、蟹等)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环境,也为为稻渔共生(这里渔是指水产动物的统称)系统的构建提供了可能。与水稻单种系统和水产生物单养方式不同,稻渔共生系统是将水稻和水产动物两大类生物“生活”在同一空间,水稻生长与水产动物活动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过程将发生变化, 这些变化是否对水稻水稻生长和产量产生影响?这些变化是否影响到稻田环境和稻田资源利用?这些都需要从原理上阐述清楚。2005年起,本研组究即围绕稻渔系统的共生效应、水稻和“鱼”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开展长期定位研究;在揭示出稻渔共生效应系统和原理的基础上,研究构建高效稻渔共生系统的关键技术,并将关键技术集成在南方多地进行示范验证和推广应用。主要成果如下。   1、通过长期定位研究,探明了稻渔共生系统在降低农药和化肥使用、维持土壤肥力和稳定水稻产量等方面的效应;明确了水稻与渔群体之间协同配置和稻田空间布局是影响稻渔系统共生效应的二个关键因子。   2、通过稳定性同位素(15N和13C)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等方法,经过十余年系统研究,揭示了生物之间的互惠、稻田碳氮资源在生物之间的互补利用是稻渔共生系统病虫草发生降低、农药化肥用量减少、而土壤肥力和水稻产量保持稳定的重要机理。   3、在机理研究基础上,结合产业化需求,通过对稻渔系统田间设施改良、水稻品种和鱼的遗传类型筛选、水稻和鱼的群体调控、饲料-氮和化肥-氮的合理配置、延长稻鱼共生期的再生稻培育等方面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建立了构建稻渔共生系统的技术体系,集成了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稻渔共生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经多年多点示范验证,表现出水稻产量稳定、农药减少45%、化肥氮减少30%和土壤碳氮磷维持的效应。   该项目研究处于国际同类研究前沿,在PNAS 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50 篇,出版专著10 部,获发明专利5 件,制定并发布技术规范7 项。技术成果在浙江、福建、江西和安徽四省推广应用,近三年(2016~2018)累计应用面积266.19万亩,累计产值134.36亿元、增收70.75亿元,产生了显著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联系人: 赵彬 成果登记日期: 2018-11-01
联系人email: 单位代码: 93300019
邮政编码222: 310058 联系人电话: 0571-88981082
单位传真: 0571-88981358 单位通讯地址: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余杭塘路866号
单位所在省市: 单位电话: 0571-87951111;88981082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合作完成单位: 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浙江省青田县农作物管理站;安徽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福建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福建省南平市渔业监测中心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8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陈欣;唐建军;王岳钧;怀燕;胡亮亮;丁雪燕;奚业文;何中央;游宇;傅雪军;吴敏芳;李万宝;任伟征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4-15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