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现代农业 » 畜牧、动物医学

云南蚕区家蚕主要病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云南蚕区;家蚕;病害防控;示范
成果类别: 技术成熟度: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登记号: 1562018Y0011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4-15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技术水平:
评价证书号: 201853ZK2244 评价单位: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
评价日期: 2018.05.05 评价证书号: 201853ZK2244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推广形式: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玉女士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5885053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蚕桑是我国在国际上具有垄断地位的优势农业产业之一,云南现有桑园面积170万亩,位居全国第三。目前我省亩桑产茧量和产值较低,其中主要问题在于云南蚕区家蚕病害发生普遍,严重影响了蚕茧产量和质量,每年直接造成鲜茧产量损失达20%以上。项目针对解决云南蚕区家蚕病害导致的亩桑产茧量和经济效益低的现状,历时8年,创新集成适合我省蚕区家蚕主要病害防控关键技术体系,形成如下创新点:   1. 针对解决云南蚕区家蚕病害导致的亩桑产茧量和经济效益低的现状,首次明确了云南不同蚕区3种家蚕主要病毒病病原遗传分化,流行株系分布与发病情况,为建立我省蚕区家蚕主要病毒预警防控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   2. 构建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早期快速诊断技术,该技术可在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初期检测出传染源,相比国内同类技术检出时间至少提前了12 h,为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控制该病的暴发赢得时间,以尽可能减少经济上的损失。   3. 研究了家蚕对BmNPV的抗性机理,评价了云南蚕区200份家蚕材料对BmNPV的抗性,对今后我省蚕区品种的推广和使用,以及抗病品种选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明确了两种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及胚种传染性,并深入研究了家蚕微孢子虫与宿主家蚕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机制,为有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奠定坚实基础。   5. 研制成以艾叶、紫茎泽兰等植物源材料的蚕座杀菌吸湿隔离剂,建立了蚕体蚕座绿色消毒技术,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6. 制定并颁布实施云南省地方标准1项,从源头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和疫情扩散;创新性制定了云南蚕区家蚕主要病害预警防控技术规程1个,对国内蚕桑产区研究以生态区域为单元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保障我国蚕桑产业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项目期间制定并颁布实施云南省地方标准1项;制定云南蚕区家蚕主要病害预警防控技术规程1个;发表研究论文51篇,其中SCI收录2篇。   2016-2017年,综合防控技术在云南曲靖、大理、红河、楚雄、保山、昭通、普洱等(州)市大面积示范应用,累计推广应用191.4万张蚕种,平均张种增加经济收入273.72元,累计新增蚕茧收入52389.45万元,累计新增利润13097.37万元。技术实施较常规防治减少2-3次用药,实现化学农药减施减量30%。培训基层农技和种养大户累计4814人次,技术覆盖80%以上云南蚕桑主产区,产生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成果名称: 云南蚕区家蚕主要病害综合防控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 关键词: 云南蚕区;家蚕;病害防控;示范
成果类别: 一级分类名称: 畜牧、动物医学
二级分类名称: 蚕、桑 三级分类名称:
研究起止时间: 2009.01 至2017.12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属性: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技术成熟度: 技术水平:
研究形式: 学科分类1:
单位名称: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 学科分类2:
中图分类号1: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中图分类号2: 课题来源:
应用行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课题立项编号: 31260583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46.00 评价单位: 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
评价形式: 应用状态:
评价日期: 2018.05.05 转让范围:
评价证书号: 201853ZK2244 推荐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推广形式: 成果登记号: 1562018Y0011
成果简介:   蚕桑是我国在国际上具有垄断地位的优势农业产业之一,云南现有桑园面积170万亩,位居全国第三。目前我省亩桑产茧量和产值较低,其中主要问题在于云南蚕区家蚕病害发生普遍,严重影响了蚕茧产量和质量,每年直接造成鲜茧产量损失达20%以上。项目针对解决云南蚕区家蚕病害导致的亩桑产茧量和经济效益低的现状,历时8年,创新集成适合我省蚕区家蚕主要病害防控关键技术体系,形成如下创新点:   1. 针对解决云南蚕区家蚕病害导致的亩桑产茧量和经济效益低的现状,首次明确了云南不同蚕区3种家蚕主要病毒病病原遗传分化,流行株系分布与发病情况,为建立我省蚕区家蚕主要病毒预警防控技术体系奠定了基础;   2. 构建了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早期快速诊断技术,该技术可在家蚕血液型脓病发病初期检测出传染源,相比国内同类技术检出时间至少提前了12 h,为及时采取适当措施控制该病的暴发赢得时间,以尽可能减少经济上的损失。   3. 研究了家蚕对BmNPV的抗性机理,评价了云南蚕区200份家蚕材料对BmNPV的抗性,对今后我省蚕区品种的推广和使用,以及抗病品种选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 明确了两种野外昆虫微孢子虫对家蚕的感染性及胚种传染性,并深入研究了家蚕微孢子虫与宿主家蚕之间的相互作用分子机制,为有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奠定坚实基础。   5. 研制成以艾叶、紫茎泽兰等植物源材料的蚕座杀菌吸湿隔离剂,建立了蚕体蚕座绿色消毒技术,减少化学药剂的使用。   6. 制定并颁布实施云南省地方标准1项,从源头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的胚种传染和疫情扩散;创新性制定了云南蚕区家蚕主要病害预警防控技术规程1个,对国内蚕桑产区研究以生态区域为单元的病虫害防控技术模式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保障我国蚕桑产业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项目期间制定并颁布实施云南省地方标准1项;制定云南蚕区家蚕主要病害预警防控技术规程1个;发表研究论文51篇,其中SCI收录2篇。   2016-2017年,综合防控技术在云南曲靖、大理、红河、楚雄、保山、昭通、普洱等(州)市大面积示范应用,累计推广应用191.4万张蚕种,平均张种增加经济收入273.72元,累计新增蚕茧收入52389.45万元,累计新增利润13097.37万元。技术实施较常规防治减少2-3次用药,实现化学农药减施减量30%。培训基层农技和种养大户累计4814人次,技术覆盖80%以上云南蚕桑主产区,产生了显著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联系人: 陈松 成果登记日期: 2018-05-10
联系人email: 13988027958@139.com 单位代码: 95300041
邮政编码222: 661101 联系人电话: 0873-3860077
单位传真: 单位通讯地址: 云南省红河州蒙自县草坝镇
单位所在省市: 单位电话: 0873-3860100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合作完成单位: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8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白兴荣;朱峰;唐芬芬;邵榆岚;张永红;陈世良;杨琼臻;黄平;杨荣贵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4-15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