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杂交桑;广西;养蚕;高产栽培;套养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201814141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9-04-1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评价单位: |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厅 | |||
评价日期: | 2017.12.20 | 评价证书号: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一、项目来源与背景 (一)项目来源 《杂交桑高产栽培与配套养蚕技术集成推广》是《自治区农业厅关于下达2015年广西农业科技自筹经费项目任务的通知》(桂农业发〔2015〕72号)下达的广西农业科技项目,项目编号:201510。项目起止年限:2015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承担单位: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 (二)立项背景 自“十五”以来,广西蚕桑产业取得跨越式发展,广西已经成为我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原料茧生产基地。随着我区蚕桑产业的发展,广西育成的超高产杂交桑“桂桑优62”、“桂桑优12”和“桑特优2号”推广应用面积已经占全广西桑园总面积的80%,而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的桑树栽培及养蚕技术在广西并不适用,因此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立项根据广西蚕桑产区气候、桑园土壤肥力状况等农业资源条件和优良桑品种“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的特点、桑树病害发生发展趋势,研究节本快速种桑建园技术、高效优质防病剪伐技术、提高桑园光能利用率的栽培管理技术、桑园高效施肥技术、桑树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组装集成桑树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多批次养蚕稳产、高产、优质配套养蚕技术,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达到种桑养蚕的稳产、高产和高效,使广西蚕桑产业更具优势,促进广西蚕桑产业的持续增长,提高我国亚热带地区蚕桑生产水平。 二、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一)技术原理 项目通过对杂交桑良种高效繁育技术、杂交桑超高产栽培模式、桑园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桑园病虫害与防控技术、家蚕流行性蚕病防控技术、高产高效养蚕技术的研究,组装集成杂交桑高产栽培与配套养蚕技术,通过建立示范基地进行试验示范,开展技术培训,普及应用杂交桑高产栽培与配套养蚕技术,推动广西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二)性能指标 1、技术指标 (1)建立杂交桑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宣贯推广《桑树杂交一代种子与苗木生产技术规程》,全广西年产杂交桑种子3726.6公斤,年育杂交桑苗3.6亿株。 (2)构建杂交桑超高产栽培模式,建立高产示范桑园1855亩,平均亩桑产茧量达173.97公斤。 (3)构建杂交桑石漠化地区高产栽培模式,建立石漠化高产示范桑园1344亩,石山坡旱地桑园亩桑产茧达128.61公斤。 (4)集成高产优质高效蚕桑生产技术,大规模示范推广,平均亩桑产茧量由实施前 2011-2013年平均101.9公斤/亩提高到151.21公斤/亩 (5)举办技术培训班38期,培训人员2427人次。 2、经济指标 2015~2016年在广西宜州、象州、忻城等8个蚕桑生产主产县(市)大面积推广应用。项目实施期两年,实施推广面积217.91万亩,累计养蚕801万张,产茧32.95万吨,农民养蚕收入119.80亿元;累计增产蚕茧5.43万吨,新增产值19.86亿元。 三、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项目系统的研究杂交桑全套高产栽培技术,集成亚热带蚕桑病虫综合防控技术,创新的将杂交桑高产栽培技术与高产优质高效养蚕技术配套,集成一套杂交桑高产栽培与配套养蚕技术,该技术是将杂交桑繁育、种植建园、收获剪伐、防病、增加产量、提高品质、节本增效的综合技术与广西多批次滚动养蚕技术结合起来,是适合广西气候条件及养蚕模式的高产优质高效蚕桑生产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四、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项目研究集成的杂交桑高产栽培与配套养蚕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主要应用于蚕桑产业,安全性能非常高,项目实施期间在我区的宜州、象州、忻城等8个蚕桑生产主产县(市)实施推广面积217.91万亩,累计养蚕801万张,未出现过因本技术的缺陷而引发的安全问题,对提高我区蚕茧的产量和质量,推动我区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一)应用情况 项目研究集成的杂交桑高产栽培与配套养蚕技术已在我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高了广西蚕茧产量质量,推动广西蚕桑产业向优质高效发展,为打造全国产量质量效益综合型强省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对杂交桑的优势认识不足。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育成的桂桑优12、桂桑优62等系列杂交桑品种,具有发芽早,发芽能力强,叶质好及抗病抗旱力较强等优良特性,适合石山旱地种植,部分蚕农对此认识不足,在旱地坡地盲目种植农桑14号、强桑1号等对水肥要求较高的嫁接桑品种,影响了桑园的产量质量。 2、种桑养蚕技术普及不到位。由于广西蚕桑科技人员较为缺乏,经费不到位,对蚕农的培训不到位,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比较缓慢,许多地区的蚕农种桑养蚕技术较为缺乏,技术普及不到位,影响了项目的实施。 3、小蚕共育急需规范管理。各地的有关制度中对小蚕共育的经营管理存在盲区,缺乏有效的准入制度,导致了共育室良莠不齐,发展不平衡。一些不具备技术条件或者基础条件的共育室夹杂在小蚕共育的扩张浪潮中发展起来,并不时引发出各种问题,影响到蚕桑生产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