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家蚕;春用品种;多丝量;皖珠3号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2018F021Y000070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9-04-1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安徽农业大学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评价单位: | 安徽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 | |||
评价日期: | 2018.01.05 | 评价证书号: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1、课题来源与背景: 为解决我国家蚕品种单一、区域适应性弱的问题,安徽农业大学和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蚕桑研究所自2005年起选用从日本引进一对茧丝长长,体质强健,茧质、丝质均较优良的品系A44和A49,通过多代对丝量和强健性进行系统选择的方法育成了春用多丝量蚕品种,选育出家蚕春用品种“1201”后更名为推广名“皖珠3号”。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1)技术原理: 选育过程中,运用遗传互补和基因积累原理,通过多代的选择使后代茧丝质量得到提高,并具有较强的抗性。在培育方法上,注重在良好的环境条件使其好的性能充分发挥,采用单茧称量,使选配的品种在抗性、茧质、丝质等综合性状方面得到提高,并在此基础上重点选择多丝量,使其达到选育目标。育成的新品种同时具备多丝量和强健性的特点。 A44:2005年以从日本引进中系品系为基础材料, 2005至2006年春季和秋季分别经过3代混合育后1代蛾区内自交,后根据性状表现选择A系和B系,A系和B系再经过7代蛾区内交配选择,每代筛选虫蛹统一生命率和全茧量茧层量统一指数后育成,A系偏重于全茧量茧层量统一指数,B系偏重于虫蛹统一生命率。 A49:2005年以从日本引进日系品系为基础材料, 2005至2006年春季和秋季分别经过3代混合育后1代蛾区内自交,后根据性状表现选择A系和B系,A系和B系再经过7代蛾区内交配选择,每代筛选虫蛹统一生命率和全茧量茧层量统一指数后育成,A系偏重于全茧量茧层量统一指数,B系偏重于虫蛹统一生命率。 2011年春季采用 “A44(中A×中B)”,“ A49(日A×日B)”组配成二元杂交种,经过3年的杂交测定性状表现优良。 (2)性能指标: 皖珠3号为中×日二化二元杂交种,四眠。正交卵色灰绿色,个别蛾区卵色有分离,克卵粒数1650粒左右;反交卵色为紫褐色,克卵粒数1700粒左右;孵化、眠起、老熟齐一,食桑旺盛;壮蚕体型粗大,普斑,体质强健;茧形大而匀正,长椭,茧色洁白,缩皱中等,解舒优,纤度适中,丝质良好。虫蛹率98.52%,茧丝长1281 m,解舒丝长949 m,万头收茧量指数103.06 %。主要指标:解舒率74.42%(对照种指数98.73%)、纤度2.981D、净度95分符合标准。茧层率21.79%,鲜毛茧出丝率17.72%,高于对照品种菁松×皓月。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2016-2017年度春季农村鉴定成绩对照《安徽省蚕品种审定指标》全部合格。与对照菁松×皓月相比:万头收茧量指数103.06 %,万头茧层量指数106.04 %,万头产丝量指数114.98 %。肥西、霍山、青阳、黟县农村鉴定点饲养反映:“皖珠3号”与对照种菁松×皓月相比,发育齐一,龄期较长,产量高。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该品种技术成熟,已经安徽省家蚕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结果,主要指标全部合格。肥西、霍山、青阳、黟县农村鉴定点小规模试养反映:该品种强健好养,发育眠起整齐,食桑活泼,老熟齐一,茧型大,产量高。适合长江流域春季及晚秋使用。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已经在肥西、霍山、青阳、黟县等农村鉴定点小规模试养,尚未大规模推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