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现代农业 » 畜牧、动物医学

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
成果类别: 技术成熟度: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登记号: Y17624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3-15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技术水平:
评价证书号: 赣科农验字[2017]第90号 评价单位: 江西省科技厅
评价日期: 2017.12.07 评价证书号: 赣科农验字[2017]第90号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推广形式: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玉女士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5885053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1、课题来源与背景   项目名称: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项目编号:20141BBF60020   项目类型:江西省科技厅   主要人员:匡英秋,邓真华,俞燕芳,彭晓虹,叶武光,胡丽春,杜贤明   承担单位: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研究背景:桑椹是集营养、保健、药用于一体的优质小浆果,属“药食同源”水果,具有滋补心、肝、胃及养血祛风之功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桑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桑椹菌核病的发生严重制约了果桑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省果桑栽培面积逐渐扩大,菌核病的发生也不断蔓延,轻者造成桑椹品质低劣,重者使桑椹脱落,甚至绝产。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寄生于桑椹,致使桑椹腐败,变白而破碎脱落。在江西、江苏、浙江、四川、重庆、陕西和台湾等蚕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了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桑椹菌核病的发生,提高果桑经济效益,增加蚕农收入,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桑椹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意义重大。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通过研究查明了桑椹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规律,研究了不同果桑品种对桑椹菌核病的抗性鉴定,探讨出病原菌适宜生长条件,筛选了桑椹菌核病最适防治药剂和防治适期,摸索了桑椹菌核病生态防治新型技术及成效。通过三年来的探索、实践与应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项目实施期间,筛选的出桑椹菌核病高效防治药剂1组,防效达到90%以上,且农残安全,亩桑产果量2000kg以上,产叶量1500kg 以上,亩桑产值2万元以上,建立“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一套,并进行示范应用,成效显著。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首次探明桑椹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规律,确定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并筛选出桑椹菌核病高效防治药剂1组(低毒杀菌剂:甲基硫菌灵和腐霉利),且农残检测安全,防效90%以上。   2)创新翻耕、地布、大棚等生态防治新型技术,有效预防桑椹菌核病发生,确保桑果食用安全,达到果桑无公害生态防治效果。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桑椹菌核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对果桑产业的繁荣兴旺至关重要,是蚕农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根本保障。本项目于2014年启动,研究查明了桑椹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规律,明确病原菌环境生长条件,筛选出高效防治药剂及其组合,总结提出了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新技术,示范应用成效显著。本研究项目形成的技术成果《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对构建江西蚕业稳健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在全国蚕业辐射应用。   蚕桑业在我国是具有几千年的传统产业,桑树拥有发达的根系系统,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耐寒、耐涝、耐瘠薄、耐盐碱,具有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护田保土,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等生态治理功能,因而是一种较理想的生态治理树种。本项目采用低毒杀菌剂和生态措施进行防控菌核病,解决桑椹菌核病防控难,污染环境和危害食品安全等问题,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于2016年在南昌县凤凰沟果桑园进行成果示范应用,发现本技术成果能有效防控菌核病的发生,发病率仅1.84%,,防效达95%以上,且产量高,亩产果量2000 kg以上,亩产叶量1500kg以上,亩桑产值2 万元以上。与2014年菌核病发病率86.85%,产量几乎为0相比,减少果桑经济损失近2000kg。通过本项目如果再开展果桑旅游体验和深加工,以及果桑园套种套养等综合开发,其效益将会更加可观。本项目研究总结的技术成果可在全国蚕区推广应用,能有效地降低桑椹菌核病发病情况,提高经济效益。且对于推动具有特色的果桑产业发展为全省新兴的农业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层次,丰富休闲农业内涵,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实现蚕桑产业向多元化生产方式转变,增强我省蚕桑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蚕业综合经济效益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成果名称: 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关键词: 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
成果类别: 一级分类名称: 畜牧、动物医学
二级分类名称: 蚕、桑 三级分类名称:
研究起止时间: 2014.01 至2015.12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属性: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技术成熟度: 技术水平:
研究形式: 学科分类1:
单位名称: 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学科分类2:
中图分类号1: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中图分类号2: 课题来源:
应用行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课题立项编号: 20141BBF60020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15.00 评价单位: 江西省科技厅
评价形式: 应用状态:
评价日期: 2017.12.07 转让范围:
评价证书号: 赣科农验字[2017]第90号 推荐单位: 江西省农业厅
推广形式: 成果登记号: Y17624
成果简介:   1、课题来源与背景   项目名称: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项目编号:20141BBF60020   项目类型:江西省科技厅   主要人员:匡英秋,邓真华,俞燕芳,彭晓虹,叶武光,胡丽春,杜贤明   承担单位:江西省蚕桑茶叶研究所   研究背景:桑椹是集营养、保健、药用于一体的优质小浆果,属“药食同源”水果,具有滋补心、肝、胃及养血祛风之功效。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桑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然而桑椹菌核病的发生严重制约了果桑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省果桑栽培面积逐渐扩大,菌核病的发生也不断蔓延,轻者造成桑椹品质低劣,重者使桑椹脱落,甚至绝产。桑椹菌核病是危害果桑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寄生于桑椹,致使桑椹腐败,变白而破碎脱落。在江西、江苏、浙江、四川、重庆、陕西和台湾等蚕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为了能够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桑椹菌核病的发生,提高果桑经济效益,增加蚕农收入,促进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对桑椹菌核病的综合防治技术进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意义重大。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通过研究查明了桑椹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规律,研究了不同果桑品种对桑椹菌核病的抗性鉴定,探讨出病原菌适宜生长条件,筛选了桑椹菌核病最适防治药剂和防治适期,摸索了桑椹菌核病生态防治新型技术及成效。通过三年来的探索、实践与应用,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项目实施期间,筛选的出桑椹菌核病高效防治药剂1组,防效达到90%以上,且农残安全,亩桑产果量2000kg以上,产叶量1500kg 以上,亩桑产值2万元以上,建立“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一套,并进行示范应用,成效显著。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1)首次探明桑椹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规律,确定化学防治的关键时期;并筛选出桑椹菌核病高效防治药剂1组(低毒杀菌剂:甲基硫菌灵和腐霉利),且农残检测安全,防效90%以上。   2)创新翻耕、地布、大棚等生态防治新型技术,有效预防桑椹菌核病发生,确保桑果食用安全,达到果桑无公害生态防治效果。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桑椹菌核病的有效防治措施对果桑产业的繁荣兴旺至关重要,是蚕农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的根本保障。本项目于2014年启动,研究查明了桑椹菌核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规律,明确病原菌环境生长条件,筛选出高效防治药剂及其组合,总结提出了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新技术,示范应用成效显著。本研究项目形成的技术成果《桑椹菌核病综合防治技术》对构建江西蚕业稳健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可在全国蚕业辐射应用。   蚕桑业在我国是具有几千年的传统产业,桑树拥有发达的根系系统,对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耐寒、耐涝、耐瘠薄、耐盐碱,具有涵养水源、减少水土流失,防风固沙、护田保土,净化空气、改善环境等生态治理功能,因而是一种较理想的生态治理树种。本项目采用低毒杀菌剂和生态措施进行防控菌核病,解决桑椹菌核病防控难,污染环境和危害食品安全等问题,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于2016年在南昌县凤凰沟果桑园进行成果示范应用,发现本技术成果能有效防控菌核病的发生,发病率仅1.84%,,防效达95%以上,且产量高,亩产果量2000 kg以上,亩产叶量1500kg以上,亩桑产值2 万元以上。与2014年菌核病发病率86.85%,产量几乎为0相比,减少果桑经济损失近2000kg。通过本项目如果再开展果桑旅游体验和深加工,以及果桑园套种套养等综合开发,其效益将会更加可观。本项目研究总结的技术成果可在全国蚕区推广应用,能有效地降低桑椹菌核病发病情况,提高经济效益。且对于推动具有特色的果桑产业发展为全省新兴的农业优势产业,提升产业层次,丰富休闲农业内涵,促进全省经济发展,实现蚕桑产业向多元化生产方式转变,增强我省蚕桑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蚕业综合经济效益均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联系人: 石旭平 成果登记日期: 2018-08-01
联系人email: 522969456@qq.com 单位代码: 93600119
邮政编码222: 330202 联系人电话: 13755797018;0791-85023010
单位传真: 0791-85021391 单位通讯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黄马乡
单位所在省市: 单位电话: 0791-85023012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合作完成单位: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8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匡英秋;邓真华;俞燕芳;彭晓虹;叶武光;胡丽春;杜贤明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3-15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