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柞蚕;超级杂交种;蚕场;高效利用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2018327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9-03-1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吉林省蚕业科学研究院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吉科验字[2018]第0787号 | 评价单位: | 吉林省科学技术厅 | ||
评价日期: | 2018.06.28 | 评价证书号: | 吉科验字[2018]第0787号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1、课题来源与背景 本课题为2013年下达的吉林省科技引导计划(科技扶贫项目)任务,项目编号: 20130419005CB,项目经费10万元。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示范“柞蚕超级杂交种高效创制技术”,中试转化适合我国北方不同地域生产的L7698H、早熟2号、黑蛾等各具特色的柞蚕新品种及优良杂交组合;开展自然林生态蚕场建设及轻简化养蚕技术研究;利用更新枝材及黑木耳新品种C3,示范柞蚕与食用菌高效安全套作技术。完成了如下性能指标: (1)开展了柞蚕超级杂交种创制研究与示范,全茧量平均12.0g,增产增丝17.9%,种茧合格率95.2%,微粒子病率0.2%-0.7%;黑木耳单产50g/袋。 (2)年均提供保育母种280.6千粒,母种14.67万公斤,菌种4010支,实现项目总产值3078.2万元。 (3)为27500户蚕农提供优质种源,利用更新柞树栽培黑木耳240.6万袋,年消化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9167人,户均增收10100元,取得了明显的生态效益。 (4)制定地方标准3项,发表论文1篇。 3、技术的创造性与先进性 在项目实施中,通过对影响其繁殖、发育因素和规律的研究,创造协调有利的繁殖发育条件;重视蚕种及种级的作用,改进柞蚕良种繁育程序,创制单交种10个、双交种5个、超级杂交种(综合杂交种))4个,解决了蚕场更新及高值化利用难题,发明了柞蚕一代杂交种“31315”创制方法,一次配制连续三代使用一代杂交种持续增产15%以上。 4、技术的成熟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开展了柞蚕超级杂交种创制研究与示范。针对吉林省柞蚕蚕场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等区域特点,进行强健、丰产、抗逆型柞蚕实用新品种选育; 开展柞蚕良种繁育配套技术研究,示范“柞蚕超级杂交种高效创制技术”,中试转化适合我国北方不同地域生产的L7698H、早熟2号、黑蛾、吉青、选大4号、吉柞889、永青等各具特色的柞蚕新品种及优良杂交组合;发明了柞蚕一代杂交种“31315”创制方法,一次配制连续三代使用一代杂交种持续增产15%以上,获吉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开展了蚕场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通过实施柞林资源综合利用和生态柞蚕场建设技术集成,制定了地方标准《柞蚕生态园建设技术规范》,并在安图、敦化、柳河、东辽等现市进行试验示范。通过自然柞林生态蚕场建设调查与试验,探索、示范利用蚕场更薪柞树栽培食用菌技术,开展“林-蚕-菌-药”兼营试验示范,在取得蚕场加倍增值的同时,破解了困扰蚕民蚕场更新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