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现代农业 » 畜牧、动物医学

秦巴野桑蚕资源的保存、评价及应用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野桑蚕;种质资源;品种;长蛹龄;彩色茧
成果类别: 技术成熟度: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登记号: 9612018J0116 资源采集日期: 2018-12-10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安康学院 技术水平:
评价证书号: 评价单位:
评价日期: 评价证书号: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推广形式: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玉女士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5885053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1、课题来源与背景   (1)本研究应用领域为畜牧、兽医学科(一级学科)畜牧学(二级学科)养蚕学(三级学科)基础应用研究领域。   (2)在此之前,国内外的桑蚕资源保存主要针对家蚕材料,没有对野桑蚕进行系统调查、保存与开发。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本研究技术原理是在深入发掘秦巴山区丰富野桑蚕资源基础上,一是利用野桑蚕和家蚕的远缘复合杂交选育,培育家蚕彩色茧新品种;二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野桑蚕进行遗传进化分析,为深入开展野桑蚕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性能指标包括:   (1)建成国内外唯一的野桑蚕种质资源库,保存野桑蚕种质51份。   (2)阐明安康野桑蚕发育表型和遗传特性,发现长蛹龄野桑蚕种质,创制长蛹龄家蚕品种素材。   (3)建立了野桑蚕的保存体系,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   (4)育成天然彩色茧家蚕基础品种“黄茧一号”和实用品种“金丝 1 号”,通过品种登记。   (5)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篇,共被引用34次。   3、技术创造性与先进性   成果具有以下创造性:   (1)首次系统调查了安康蚕区野桑蚕的分布及生态环境情况,构建了国内外独有的野桑蚕资源库;   (2)发现同一来源野桑蚕材料存在一化性和多化性现象,发现超长蛹期野桑蚕材料,创制家蚕长蛹龄育种新素材;   (3)发现安康野桑蚕遗传多态率达81.1%;安康野桑蚕在与家蚕的亲缘关系上分为两个类群。   (4)育成彩色茧蚕品种“黄茧一号”、“金丝一号”,并进行推广示范。   本成果具有以下先进性:   (1)本研究利用采集的野桑蚕材料,创建了国内外唯一的野桑蚕种质资源库;   (2)首次利用 SSR 和线粒体序列等分子标记,系统性分析了秦巴地区野桑蚕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进化关系;   (3)创新利用野桑蚕作为育种材料,育成2个家蚕彩色茧品种;   (4)在行业内首次培育出蛹龄延长的家蚕育种基础素材。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本研究所使用的技术均为成熟技术,取得的成果在家蚕遗传育种、野生资源保存与开发、病虫害防治及昆虫发育学等方面具有研究、应用价值。   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具备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可靠性、规范性、可行性,安全性能较高,不存在人身、环境等危害。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发表论文8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2两项。育成实用品种“金丝一号”,三年累计推广张数16000张,蚕农销售蚕茧产值3483.504万元,增加直接经济效益为877.495万元;彩色茧缫丝直接织绸减少染色费用154.94万元。天然彩色茧蚕品种平均张种产值增收576.74元,推广优势明显。   6、历年获奖情况   2018年3月30日,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7、成果简介   本研究育成天然彩色茧基础品种“黄茧一号”和实用品种“金丝一号”,并推广应用;保存野桑蚕种质材料51份,理清秦巴地区野桑蚕生存、分布情况;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2份;建立野桑蚕种质资源库,野桑蚕繁育大棚1200㎡,设立人工繁育区和自然繁育区;发现长蛹龄野桑蚕材料23份,并通过远缘杂交,选育出长蛹龄家蚕育种新素材;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野桑蚕材料开展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等结果。
成果名称: 秦巴野桑蚕资源的保存、评价及应用 关键词: 野桑蚕;种质资源;品种;长蛹龄;彩色茧
成果类别: 一级分类名称: 畜牧、动物医学
二级分类名称: 蚕、桑 三级分类名称:
研究起止时间: 2006.01 至2016.09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属性: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技术成熟度: 技术水平:
研究形式: 学科分类1:
单位名称: 安康学院 学科分类2:
中图分类号1: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中图分类号2: 课题来源:
应用行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课题立项编号: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0.00 评价单位:
评价形式: 应用状态:
评价日期: 转让范围:
评价证书号: 推荐单位:
推广形式: 成果登记号: 9612018J0116
成果简介:   1、课题来源与背景   (1)本研究应用领域为畜牧、兽医学科(一级学科)畜牧学(二级学科)养蚕学(三级学科)基础应用研究领域。   (2)在此之前,国内外的桑蚕资源保存主要针对家蚕材料,没有对野桑蚕进行系统调查、保存与开发。   2、技术原理及性能指标   本研究技术原理是在深入发掘秦巴山区丰富野桑蚕资源基础上,一是利用野桑蚕和家蚕的远缘复合杂交选育,培育家蚕彩色茧新品种;二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野桑蚕进行遗传进化分析,为深入开展野桑蚕种质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基础。   性能指标包括:   (1)建成国内外唯一的野桑蚕种质资源库,保存野桑蚕种质51份。   (2)阐明安康野桑蚕发育表型和遗传特性,发现长蛹龄野桑蚕种质,创制长蛹龄家蚕品种素材。   (3)建立了野桑蚕的保存体系,获得实用新型专利2项。   (4)育成天然彩色茧家蚕基础品种“黄茧一号”和实用品种“金丝 1 号”,通过品种登记。   (5)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篇,共被引用34次。   3、技术创造性与先进性   成果具有以下创造性:   (1)首次系统调查了安康蚕区野桑蚕的分布及生态环境情况,构建了国内外独有的野桑蚕资源库;   (2)发现同一来源野桑蚕材料存在一化性和多化性现象,发现超长蛹期野桑蚕材料,创制家蚕长蛹龄育种新素材;   (3)发现安康野桑蚕遗传多态率达81.1%;安康野桑蚕在与家蚕的亲缘关系上分为两个类群。   (4)育成彩色茧蚕品种“黄茧一号”、“金丝一号”,并进行推广示范。   本成果具有以下先进性:   (1)本研究利用采集的野桑蚕材料,创建了国内外唯一的野桑蚕种质资源库;   (2)首次利用 SSR 和线粒体序列等分子标记,系统性分析了秦巴地区野桑蚕遗传多样性和遗传进化关系;   (3)创新利用野桑蚕作为育种材料,育成2个家蚕彩色茧品种;   (4)在行业内首次培育出蛹龄延长的家蚕育种基础素材。   4、技术的成熟程度、适用范围和安全性   本研究所使用的技术均为成熟技术,取得的成果在家蚕遗传育种、野生资源保存与开发、病虫害防治及昆虫发育学等方面具有研究、应用价值。   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具备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可靠性、规范性、可行性,安全性能较高,不存在人身、环境等危害。   5、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项目发表论文8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2两项。育成实用品种“金丝一号”,三年累计推广张数16000张,蚕农销售蚕茧产值3483.504万元,增加直接经济效益为877.495万元;彩色茧缫丝直接织绸减少染色费用154.94万元。天然彩色茧蚕品种平均张种产值增收576.74元,推广优势明显。   6、历年获奖情况   2018年3月30日,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7、成果简介   本研究育成天然彩色茧基础品种“黄茧一号”和实用品种“金丝一号”,并推广应用;保存野桑蚕种质材料51份,理清秦巴地区野桑蚕生存、分布情况;发表核心期刊论文8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2份;建立野桑蚕种质资源库,野桑蚕繁育大棚1200㎡,设立人工繁育区和自然繁育区;发现长蛹龄野桑蚕材料23份,并通过远缘杂交,选育出长蛹龄家蚕育种新素材;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对野桑蚕材料开展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等结果。
联系人: 陈强 成果登记日期: 2018-03-29
联系人email: kjc@aku.edu.cn 单位代码: 96100241
邮政编码222: 725000 联系人电话: 0915-3261801
单位传真: 0915-3261120 单位通讯地址: 陕西省安康市育才路104号
单位所在省市: 单位电话: 0915-3261835;3261801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合作完成单位: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8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孟刚;彭云武;楚渠;胡必利;王瑞娴 资源采集日期: 2018-12-10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