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华南虎;驯养繁育;种群管理;行为调控;营养调控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Y17290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8-10-1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南昌市动物园管理处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洪科验字[2014]21号 | 评价单位: | 南昌市科学技术局 | ||
评价日期: | 2014.05.20 | 评价证书号: | 洪科验字[2014]21号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华南虎是中国特有虎亚种,近40年来已经没有野外发现的记录,其人工饲养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1995年,中国动物园协会成立了“华南虎保护协调委员会”,南昌动物园是15家现有饲养单位之一。虽然华南虎的驯养繁育有着50多年的历史,但是由于近亲繁殖导致免疫力差、死亡率高,加上各单位饲养环境、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使得华南虎的圈养种群没能得到较大发展。历史上江西省是华南虎的主要栖息地之一,南昌动物园华南虎繁育研究项目的开展有助于种群管理技术的提升、种群数量的壮大并能够为放归提供优质的虎源。 研究项目运用行为调控和营养调控相结合的手段提升华南虎的健康水平。即:通过对华南虎兽舍及运动场的改造、配合环境丰容手段激发华南虎的自然行为、减少了常见的刻板行为,从而促进其心理健康;又通过配制和饲喂全肉型营养日粮增进了华南虎的生理健康。在虎仔哺育方面,以最少人为界入的哺育方式提高了华南虎幼仔的成活率和自然习得行为。项目期间,还对先天性白内障的华南虎进行了诊断和治疗。综合运用这些技术手段,使得南昌动物园的华南虎种群在短时间内得以发展壮大。 历时三年半的繁育研究,使南昌动物园华南虎的数量从研究之初的4只增长至18只,项目期间累计增加华南虎14只(包括引入的2只);2对适配华南虎在2011至2013年间,先后产下6胎15只幼虎,其中产活仔14只,哺育成活12只,实现胎产仔数2.5只/胎,产活仔数2.4只/胎,幼虎成活率达到85.7% 。超过胎产仔数2.25只/胎,幼仔成活率65%的预期目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项目的关键技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在营养方面用模拟自然条件下动物屠体的“全肉型日粮”替代传统的“纯肉型日粮”,使日粮营养更接近于猫科动物的营养需求,并且通过检测日粮改变前后华南虎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显示饲喂“全肉型日粮”在总体上提高了华南虎的健康水平。 第二,由于经过几个世代的近亲繁殖,许多华南虎患上了先天性疾病,白内障便是圈养虎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本项目研究初期,南昌动物园编号393的雄性虎在其11月龄时即被诊断为双目先天性白内障,为此采用了超声乳化术对其双目白内障实施摘除,取得了我国首例华南虎白内障摘除手术的成功,所以393号雄虎才有机会成为本项目中10只幼虎的父本。 第三,在环境方面为虎提供半野化的生态运动场,同时设置丰容设施,是华南虎圈养条件下常见的刻板行为显著减少,并有机会呈现丰富的自然行为。 第四,以往在虎的育幼方式上存在两个极端,一是为了避免人为的干扰而不干预,这样母虎因缺乏母性而弃仔的情况时有发生,二是过早地干预进行全人工喂养,这样反而使幼虎丧失了早期学习的宝贵机会。为此,研究团队采用了折中的办法,在监控设备的帮助下,以最少人为干扰的方式恰到好处地提供帮助。若母虎母性强,则由母乳喂养;一旦母性差出现不喂养的征兆,则由备用的保护犬来代替母虎喂养。实践证明,这一方式明显优于犬人工喂养,尤其有对雌性虎仔对母性行为的早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南昌动物园在执行研究项目的同时也广为宣传。如2011和2012年“华南虎三胞胎有奖征名活动”吸引了包括台港澳在内全国各地热心人士的积极参与,2013年面向南昌地区的“征集狗奶妈”活动唤起广大市民对华南虎命运的极大关注。总之,华南虎繁育研究项目,一方面为保护和传续华南虎这一濒危动物的种质资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为江西这一华南虎的原产地树立了积极正面的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