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斑嘴鹈鹕;自然条件;繁殖行为;遗传多样性;种群管理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9312018J0100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8-10-1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上海动物园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2013年验字02 | 评价单位: | 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 | ||
评价日期: | 2013.06.24 | 评价证书号: | 2013年验字02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本课题研究得到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科研攻关项目基金资助。 斑嘴鹈鹕(Pelecanus philippensis)属于鸟纲,鹈形目,鹈鹕科,鹈鹕属动物,属大型游禽。由于人类活动造成其野外数量急剧下降,被国际贸易红皮书列为濒危物种。在我国,现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从上个世纪50年代,上海动物园开始斑嘴鹈鹕的试养工作,并于20世纪70年代取得繁殖成功,在全国动物园系统中建立了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鹈鹕人工饲养繁殖种群。作为隔离种群,经过60多年发展,种群繁殖出现诸多问题,表现为受精率低(20-30%左右)、人工孵化率不高,后代存活低等问题,这些因素成为制约鹈鹕饲养种群进一步健康发展的瓶颈难题。本课题希望通过对斑嘴鹈鹕的自然孵化条件进行研究,并结合斑嘴鹈鹕繁殖行为的研究(包括繁殖行为、育雏行为等),以揭示斑嘴鹈鹕繁殖过程的基本规律,为优化斑嘴鹈鹕卵的人工孵化和育雏条件以及斑嘴鹈鹕的人工饲养种群扩繁提供理论依据,将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对斑嘴鹈鹕的迁地保护和自然种群的生态恢复有重要意义,并为改善斑嘴鹈鹕的人工环境丰富化提供理论支持。课题首次使用无线温湿度记录仪对鹈鹕自然孵化条件(温、湿度)的进行研究,并结合繁殖行为的研究,揭示了斑嘴鹈鹕繁殖的基本过程,并获得专利一项;制定并形成了鹈鹕的人工孵化和育雏技术操作方法,形成鹈鹕幼鸟饲料配方,并申报专利1项,发表论文2篇;项目利用DNA微卫星技术首次对斑嘴鹈鹕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并结合鹈鹕的繁殖特性分析,揭示了斑嘴鹈鹕种群近亲繁殖和种群退化的内在联系,发表论文1篇;搞清楚出生幼鸟死亡的原因及其防治方法,使幼鸟的存活率由2008-2010年间的37.3%上升到2011-2012年间的74.3%,提高了幼鸟的存活率;弄清楚天鹅湖再引入鹈鹕的死亡原因及防治方法,提高了再引入动物的存活率,并完成了新引进鹈鹕个体的标记工作,为种群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发表论文1篇。与美国洛杉矶动物园合作,开展“珍稀鸟类人工孵化技术研修班”3次,进行鸟类人工孵化技术推广工作,共计26个省级动物园90名专职技术人员接受培训,翻译并完成汇编“珍稀鸟类人工孵化技术研修班教材”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