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生物技术 » 生物科学

中国和澳大利亚同时发现5.6亿年前的原始动物“八臂仙母虫”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原始动物;前寒武纪;古生物
成果类别: 基础理论 技术成熟度: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论文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成果登记号: 1324322008002 资源采集日期: 09-3-20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技术水平: 国际领先
评价证书号: 2008002 评价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评价日期: 2008.12.16 评价证书号: 2008002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梁先生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3865324/18977114118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该成果2008年11月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Geology》,成果由中、澳、美三国科学家联合完成。论文研究了作者等于2006年同时在我国贵州东北部大约5.6亿年前黑色页岩中和澳大利亚南部典型埃迪卡拉化石产地石英砂岩中发现的一种具有8个螺旋状辐射排列管臂构造的盘状化石,这种化石最早于1996年发现于湖北三峡地区,曾作为生物的遗迹化石,2008 年初被另一个研究小组命名为“八臂仙母虫”,认为它是与我国著名的贵州“瓮安生物群”(5.8亿年前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群)中螺旋状动物胚胎化石相关的原始动物。朱茂炎等的研究发现,我国贵州发现的由有机碳膜保存的化石与南澳石英砂岩中发现的印痕化石属于同一种生物,认为这一化石属于在动物演化早期阶段出现的大量双胚层动物类型中的一类,类似现代海洋中的珊瑚、水母和海葵等动物。这是目前全球唯一发现的同一种埃迪卡拉化石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保存在两种不同环境中,从而为对破解埃迪卡拉化石之谜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 埃迪卡拉化石是生活在5.7-5.4亿年前地球上的一类形态和结构特殊的生物,作为地球上首次出现的大而复杂的生物群,给演化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带来大量的难以回答的问题。首先,埃迪卡拉化石为没有矿化的外壳和骨骼软躯体生物,却通常发现在不易保存化石的石英砂岩中,并呈现三维立体形态,这在此后的5亿年地球历史上所没有的。第二,埃迪卡拉化石个体大、形态多样,但是却缺乏动物通常所具有的进行运动、取食和消化等功能的器官。因而,科学家们对埃迪卡拉化石生物属性和生活方式的解释存在观点截然不同的假说,它们曾经被认为是真菌、地衣、原核生物、原始多细胞动物,甚至被认为是属于一个与现生生物界没有亲缘关系的独立生物界。有科学家曾经这样解释埃迪卡拉化石,它们代表着地球上动物大量出现之前的一次失败了的演化试验。埃迪卡拉化石所生存的时代曾被描述为一个没有相互捕杀的“埃迪卡拉花园”,是地球上生命经历了大约30亿年漫长、缓慢的微观演化之后而出现的一类大型复杂生命,在5.4亿年前动物的“寒武纪大爆发”之前已经灭绝。 朱茂炎等完成的研究不仅表明埃迪卡拉化石中的一部分属于动物,也表明双胚层动物的造型在动物演化早期阶段更加多样化。

成果名称: 中国和澳大利亚同时发现5.6亿年前的原始动物“八臂仙母虫” 关键词: 原始动物;前寒武纪;古生物
成果类别: 基础理论 一级分类名称: 生物科学
二级分类名称: 古生物学 三级分类名称: /
研究起止时间: 2006.01 至2008.12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成果属性: /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论文
技术成熟度: / 技术水平: 国际领先
研究形式: 与院校、所合作 学科分类1: 180.99
单位名称: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学科分类2: /
中图分类号1: Q915.2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
中图分类号2: / 课题来源: 部门计划
应用行业: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 课题立项编号: KZCX03-SW-141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100 评价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学术委员会
评价形式: 评审 应用状态: /
评价日期: 2008.12.16 转让范围: /
评价证书号: 2008002 推荐单位: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
推广形式: / 成果登记号: 1324322008002
成果简介:

该成果2008年11月发表于国际著名学术期刊《Geology》,成果由中、澳、美三国科学家联合完成。论文研究了作者等于2006年同时在我国贵州东北部大约5.6亿年前黑色页岩中和澳大利亚南部典型埃迪卡拉化石产地石英砂岩中发现的一种具有8个螺旋状辐射排列管臂构造的盘状化石,这种化石最早于1996年发现于湖北三峡地区,曾作为生物的遗迹化石,2008 年初被另一个研究小组命名为“八臂仙母虫”,认为它是与我国著名的贵州“瓮安生物群”(5.8亿年前磷酸盐化微体化石群)中螺旋状动物胚胎化石相关的原始动物。朱茂炎等的研究发现,我国贵州发现的由有机碳膜保存的化石与南澳石英砂岩中发现的印痕化石属于同一种生物,认为这一化石属于在动物演化早期阶段出现的大量双胚层动物类型中的一类,类似现代海洋中的珊瑚、水母和海葵等动物。这是目前全球唯一发现的同一种埃迪卡拉化石以截然不同的方式保存在两种不同环境中,从而为对破解埃迪卡拉化石之谜提供了新的证据和思路。 埃迪卡拉化石是生活在5.7-5.4亿年前地球上的一类形态和结构特殊的生物,作为地球上首次出现的大而复杂的生物群,给演化生物学家和地质学家带来大量的难以回答的问题。首先,埃迪卡拉化石为没有矿化的外壳和骨骼软躯体生物,却通常发现在不易保存化石的石英砂岩中,并呈现三维立体形态,这在此后的5亿年地球历史上所没有的。第二,埃迪卡拉化石个体大、形态多样,但是却缺乏动物通常所具有的进行运动、取食和消化等功能的器官。因而,科学家们对埃迪卡拉化石生物属性和生活方式的解释存在观点截然不同的假说,它们曾经被认为是真菌、地衣、原核生物、原始多细胞动物,甚至被认为是属于一个与现生生物界没有亲缘关系的独立生物界。有科学家曾经这样解释埃迪卡拉化石,它们代表着地球上动物大量出现之前的一次失败了的演化试验。埃迪卡拉化石所生存的时代曾被描述为一个没有相互捕杀的“埃迪卡拉花园”,是地球上生命经历了大约30亿年漫长、缓慢的微观演化之后而出现的一类大型复杂生命,在5.4亿年前动物的“寒武纪大爆发”之前已经灭绝。 朱茂炎等完成的研究不仅表明埃迪卡拉化石中的一部分属于动物,也表明双胚层动物的造型在动物演化早期阶段更加多样化。

联系人: 郑巩 成果登记日期: 08-12-31
联系人email: g-zheng@nigpas.ac.cn 单位代码: 93200217
邮政编码222: 210008 联系人电话: 025-83282111
单位传真: 025-83357026 单位通讯地址: 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
单位所在省市: 江苏省 单位电话: 025-83282105;83282111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独立科研机构
合作完成单位: /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08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陆卫 资源采集日期: 09-3-20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