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现代农业 » 农业遥感技术

西藏经济发展转变的理论与实践——以山南地区为例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经济发展转变;理论;实践;山南地区;西藏
成果类别: 软科学 技术成熟度: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著作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登记号: 藏科鉴字[2012]第37 资源采集日期: 2013-02-20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四川大学 技术水平: 国内领先
评价证书号: 藏科鉴字[2012]第37号 评价单位: 西藏科技厅
评价日期: 2012.05.29 评价证书号: 藏科鉴字[2012]第37号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推广形式: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玉女士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5885053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一、任务来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中央2007年在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西藏在我国发展全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西减长期以来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改变西藏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针对西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和现有研究的不足,四川大学课题组在2007年10月承担西藏山南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的“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山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布局优化研究”横向研究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与同期承担的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的2个专项研究课题和课题组成员承担的7个相关社科基金项目交叉融合,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万法,对“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重大命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本课题研究历时逾三年,横跨了“十一五”时期中后期和“十二五”规划起步期。研究成果为西藏等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撑,是科学指导西藏及山南地区相关部门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政策的重要基础性支撑材料。   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本课题属于应用基础研究,是典型的软科学研究课题,通过数理模型抽象经济运行规律,以计量统计方法研究经济发展规律,为制定有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政策及组织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研究的是事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战略管理、生态学、环境学等交叉学科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除采用传统的只选择有限的组织变量和结构的“分割的”研究方法以外,还增加“整体性的”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将协同论的方法用来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具体问题,把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等同于系统有序,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看做是序参量的形成,从本质上揭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及其作用原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万案。   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应用交叉学科原理,提出适合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理论;综合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共同为严谨的理论分析与政策研究提供基本的方法与技术平台,科学分析西藏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内在规律;在实证研究方面,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来验证所提出的政策建议的合理性。   三、性能指标   本研究对“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研究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共性特点及其理论基础,进而分析西藏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和主要目标:其次,围绕实现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的“三个转变”基本途径中的“供给结构转变”,选择山南地区作为样本区域,实证研究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促迸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后,结合当前西藏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专题研究的基本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内涵的丰富性远远超过了合同书的要求,得到了山南地区行署和各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2010年3月29日,山南地区行署组织包括地区“十二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相关部门、地区主要工业企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中国西部开发研究院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召开了本研究成果的验收会,对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等进行了评审,与会人员高度评价并一致同意通过该课题研究成果。验收意见认为:课题研究选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项目研究思路清楚、框架明晰;研究方法科学严谨,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研究结论符合西藏和山南地区实际;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四、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从研究的对象选择、研究的角度选取、研究的方法运用、研究成果的价值等方面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本研究成果的特点体现在以下4方面:   (一)本研究的对象选择更具代表性和独特性   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来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不同,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西藏经济发展问题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薄弱环节,关于西藏自治区(及其某一特定地区)这类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还处于空白。有关西藏经济发展的研究侧重从宏观层面分析经济发展的特征与路径,虽然也有少数文献对西藏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进行了研究,例如:宋朝阳(2005)对西藏产业结构从历史变化、政策与市场、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谢长进(2007)对西藏产业结构的调整路径进行了研究,毛阳海(2009)对西藏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三个方面)的转型进行了研究,孙勇(2000)研究了西藏的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温军(2006)研究了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俞允贵等(1994)、张可云(1997)对青减高原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马戎(1997)研究了西藏的经济形态及变迁问题,李竹青(1990)详细讨论了西藏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工业、商业、旅游、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能源、财政与金融、智力开发等各行业在西藏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等等。但是,现有研究都是从西藏全区的宏观层面入手,笼统性地分析西藏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对西藏各地(市)之间的差异重视不够,缺乏针对西藏某一特定地(市)的深入系统研究。本课题选择西藏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区域--山南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既关注样本地区经济发展及其方式转变的“个性”特征,体现研究的代表性、针对性和差异性,为样本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指导;又注重挖掘西藏经济发展的“共性”特征,为西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经验与借鉴。   (二)本研究的角度选取更具针对性和新颖性   从研究角度的选择来看,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特定的重大命题,主要是我国学者在研究。国外学者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研究,比如:刘易斯(1999)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理论,迈克尔·波特(2002)提出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四阶段模型,道格拉斯·诺思(2006)以经济史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经济制度决定经济增长的全新理论。国内学术界主要立足于全国的宏观层面,从出口转型、产业转型、科教发展和制度转型等角度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比如:肖元真等(2008)研究了提升节能环保水平对转变粗放式增长方式的作用,姜沙沙(2008)指出提高劳功者素质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唐龙(2009)强调经济发展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重视结构调整,王世荣(2010)则重点分析了创新体制和经济制度对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等等。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政策建议虽然具有宏观上的普适性,但将其应用于某一特定区域时则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本课题在创新性地提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西藏全局,紧密结合所选择的样本地区的实际,遵循“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制度创新”的基本要义,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核心要素,注重结构的优化升级,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视野由关注单一要素投入拓展到经济结构调整上,选择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作为关键着力点进行实证研究,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三)本研究的方法运用更具科学性和综合性   从研究方法的运用来看,国内关于西藏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大多是从宏观经济和制度政策层面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或辅以一定的数据分析,如方敏 (2005)、唐文武(2007)、张帆(2008)、岳颂东(2009)、龚丽霞(2009)和陶林利(2009)等人的研究。本课题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大量第一手调研数据为依据,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战略管理、生态学、环境学等学科的理论和万法,运用加权平均、生产函数、份额转移和区位商等分析方法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样本地区的经济结构特征及其演进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四)本研究的成果更具实用性和推广性   从研究成果的应用来看,传统研究主要将成果应用于理论研究和学术研讨,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也更偏重理论上的合理性。本研究在通过提交综合研究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等方式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更加注重将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到西藏自治区和山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本课题将研究成果通过论文发表和专著出版等形式进行推广,将对类似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借鉴作用,使研究成果更具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五、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创新性体现在以下6方面9项具体内容中,具体为:   (一)创新性地选择山南地区这一具有西藏经济发展普遍特征的典型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   1、综合运用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战略管理、生态学、环境学等学科的理论和万法,在对山南经济结构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创新性地提出了关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两级转变”理论   2、研究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识别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组织原理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两级转变”理论,即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由于高级转变中所需要的核心要素对部分初级转变中形成的核心要素具有关键依赖,因此需要经过初级转变与高级转变两次转变,才能达到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初级转变是由“劳动主导推动阶段”向“资本主导推动阶段”的转变,要逐步减少对外部支持的依赖,并形成以人力、市场和制度为核心要素的趋向集约式增长,避免生产要素的外流导致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循环因果积累效应”,培育经济内生增长机制。高级转变是由“资本主导发展阶段”向“创新主导发展阶段”的转变,要充分体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是集约型、协调平衡型、内外向结合型、可持续发展型、高效型发展方式的综合,集中了各种发展方式的优势和长处。   (三)从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结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提出了西藏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   3、从西藏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来看,西藏经济发展表现出典型的供给型投资拉动特征;从西藏经济发展的供给结构来看,西藏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难以协同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表现出典型的速度型和粗放式特征;从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结构来看,西藏目前的经济发展是以自然资源原始开发为基础,以资金投入和资源消耗为主要推动的,劳动力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非常低,经济发展方式表现出明显的粗放式特征。归纳起来看,西藏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供给型投资拉动特征、速度型和粗放式特征,以及共享式特征,本研究将西藏经济发展方式总结为“粗放式共享型”发展方式。   (四)基于西藏经济发展方式特征的研究提出了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   4、通过分析西藏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提出了西藏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的总体目标是:要实现由“共享+粗放”发展方式向“优化共享+趋向集约”的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由“优化共享+趋向集约”发展方式向“自主创新+集约发展”的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外力与内力有机结合形成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由追求量变到追求质变的有机统一,通过内生增长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目标实现的途径上,研究提出了西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要实现“三个转变”:   ①需求结构转变方面:初级转变阶段要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共同拉动转变”。高级转变阶段要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②供给结构转变方面:初级转变阶段要实现“促迸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三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二、第三产业带动转变”。高级转变阶段要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③要素投入转变方面:初级转变阶段要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推广应用、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高级转变阶段要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   (五)研究了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5、山南经济增长具有两大特点: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投资贡献率高于消费贡献率。从山南地区产业的就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存留了大量的从业人员,而第二、三产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强;从内部结构来看,畜牧业和种植业是山南农牧业的支柱产业;工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工业需要缩小与建筑业的差距;三产发展水平普遍不高,显示出明显的传统性、消费性、供给性和“虚胖”性特征。   6、通过区位商的分析,山南地区应以水电能源、建筑建材等工业产业为主导产业,在西藏率先实现“二三一”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从“三二一”到“二三一”过渡,再调整为“三二一”结构。   7、提出了西藏自治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应强化产业结构调整,选准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挥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辐射拉动作用。   (六)研究了如何通过区域经济布局优化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8、从产业发展与产业集群、中心城镇带动效应、经济通道建设以及与周边经济圈的联系等角度,研究提出了山南地区“两带一心”的区域经济布局,以及“重点发展沿江、积极培育沿边、放开搞活一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9、提出了西藏自治区应坚持有重点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区域经济布局战略中,应加快培育核心增长极,深化“点-轴”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地区间差异化发展。   根据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查新中心出具的(科技查新报告》显示,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一定水准的理论创新,共有9项研究内容属于“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具体为:   1.选择山南地区这一具有西藏经济发展普遍特征的典型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对两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综合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促迸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内未见文献报道。   2.提出了关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两级转变”理论,即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经历初级转变和高级转变两个阶段。国内未见文献报道。   3.研究提出西藏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为“粗放式共享型”发展方式,具有供给型投资拉动特征、速度型和粗放式特征,以及共享式特征。国内未见文献报道。   4.提出了西藏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的总体目标是:要实现出“共享+粗放”发展方式向“优化共享+趋向集约”的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由“优化共享+趋向集约”发展方式向“自主创新+集约发展”的发展方式转变。在目标实现的途径上,研究提出了西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要实现需求结构转变、产业结构转变、要素投入转变“三个转变”,“三个转变”在“两级转变”不同阶段的内涵不同。国内未见文献报道。   5.研究山南产业结构调整中发现山南经济投资贡献率高于消费贡献率;第一产业存留了大量的从业人员,第二、三产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强;畜牧业和种植业是山南农牧业的支柱产业;工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工业需要缩小与建筑业的差距;三产发展具有明显的传统性、消费性、供给性和“虚胖”性特征。国内未见报道。   6.通过区位商分析得出工业产业是山南地区的主导产业;可在西藏率先实现“二三一”产业结构。国内未见报道。   7.研究得出了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对西藏自治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作用。国内未见报道。   8.研究提出了山南地区“两带一心”的区域经济布局。国内未见报道。   9.研究提出了西藏自治区应坚持有重点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应加快培育核心增长极,深化“点-轴”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地区间差异化发展。国内未见报道。   六、作用意义   本课题研究期间,时值西藏自治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中后期和“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课题组分别向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西藏自治区农牧厅、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山南地区有关部门提交了研究成果,并得到了高度评价和充分采纳,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同时,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研究作风和取得的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促进当地政府部门科学化决策、规范化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经济效益   作为指导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研究成果,本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发展目标论证、政策建议等)直接用于指导山南地区、山南地区6县(贡嘎县、桑日县、洛扎县、错那县、加查县、隆子县)“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山南地区“十二五”时期5个重大专项规划编制(江北综合开发规划、农牧业发展规划、山南地区受援规划、“六个模范区”建设规划、工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实践,直接用于指导以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工业企业的发展实践中,近3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根据软科学项目的特性,本课题通过山南地区、6个县和主要工业企业近3年的主要经济数据反映本研究成果应用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见附表,经济效益数据由山南地区、相关县统计部门和企业提供,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二)社会效益   1.综合社会效益   在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及健康水平等方面,通过研究成果应用,促进了经济发展,夯实了社会事业发展的物资基础。山南地区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区内农牧民特别是边境县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方面,本研究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成果,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和社会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山南地区科学化决策机制的形成,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在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方面,本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工业生产节能环保水平的提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明显减小,人居环境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本研究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应用于研究解决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通过交叉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对促进软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2.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1)综合研究报告为决策科学化服务的应用效果   研究成果被直接应用于西藏自治区有关政府部门决策和企业发展实践中,对西藏自治区和山南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2)学术论文的影响情况   根据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出具的检索报告(20121171),本课题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的22篇高水平代表性学术论文中,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17篇,有11篇文献在CSSCI中共被引用23次;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22篇;有21篇文献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共被引用170次,并多次被引用在国内有关大学、科研院所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中,被引用在本课题组成员同期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中。   (3)学术专著的影响情况   以本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的专著《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山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选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据文献数据库检索,本专著将是首部针对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的学术著作,其公开出版发行,必将在更大范围内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为西藏及其他类似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借鉴。
成果名称: 西藏经济发展转变的理论与实践——以山南地区为例 关键词: 经济发展转变;理论;实践;山南地区;西藏
成果类别: 软科学 一级分类名称: 农业遥感技术
二级分类名称: 三级分类名称:
研究起止时间: 2007.10 至2010.12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属性: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著作
技术成熟度: 技术水平: 国内领先
研究形式: 其他 学科分类1: 国家标准GB 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
单位名称: 四川大学 学科分类2:
中图分类号1: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四版)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中图分类号2: 课题来源: 部门计划
应用行业: 农、林、牧、渔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课题立项编号: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55.00 评价单位: 西藏科技厅
评价形式: 评审 应用状态:
评价日期: 2012.05.29 转让范围:
评价证书号: 藏科鉴字[2012]第37号 推荐单位:
推广形式: 成果登记号: 藏科鉴字[2012]第37
成果简介:   一、任务来源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党中央2007年在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西藏在我国发展全局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西减长期以来都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改变西藏落后的经济发展现状,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现代化,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针对西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现实需要和现有研究的不足,四川大学课题组在2007年10月承担西藏山南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的“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山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区域布局优化研究”横向研究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与同期承担的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委托的2个专项研究课题和课题组成员承担的7个相关社科基金项目交叉融合,理论联系实际,采用多学科综合交叉的研究万法,对“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重大命题进行深入系统研究。   本课题研究历时逾三年,横跨了“十一五”时期中后期和“十二五”规划起步期。研究成果为西藏等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理论支撑,是科学指导西藏及山南地区相关部门科学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政策的重要基础性支撑材料。   二、应用领域和技术原理   本课题属于应用基础研究,是典型的软科学研究课题,通过数理模型抽象经济运行规律,以计量统计方法研究经济发展规律,为制定有关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政策及组织管理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研究的是事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问题,通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战略管理、生态学、环境学等交叉学科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除采用传统的只选择有限的组织变量和结构的“分割的”研究方法以外,还增加“整体性的”系统动力学的方法,将协同论的方法用来研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具体问题,把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等同于系统有序,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看做是序参量的形成,从本质上揭示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核心要素及其作用原理,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万案。   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应用交叉学科原理,提出适合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础理论;综合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规范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纵向分析与横向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共同为严谨的理论分析与政策研究提供基本的方法与技术平台,科学分析西藏经济发展的特征和内在规律;在实证研究方面,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实证来验证所提出的政策建议的合理性。   三、性能指标   本研究对“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这一重大命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首先,从理论层面研究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共性特点及其理论基础,进而分析西藏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重点和主要目标:其次,围绕实现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目标的“三个转变”基本途径中的“供给结构转变”,选择山南地区作为样本区域,实证研究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促迸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最后,结合当前西藏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专题研究的基本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快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研究成果内涵的丰富性远远超过了合同书的要求,得到了山南地区行署和各级部门的高度评价。   2010年3月29日,山南地区行署组织包括地区“十二五”规划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相关部门、地区主要工业企业、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中国西部开发研究院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藏学研究所的主要负责人和专家学者召开了本研究成果的验收会,对研究成果的创新性、实用性等进行了评审,与会人员高度评价并一致同意通过该课题研究成果。验收意见认为:课题研究选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项目研究思路清楚、框架明晰;研究方法科学严谨,具有较强的理论创新性;研究结论符合西藏和山南地区实际;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四、与国内外同类技术比较   从研究的对象选择、研究的角度选取、研究的方法运用、研究成果的价值等方面与国内外同类研究比较,本研究成果的特点体现在以下4方面:   (一)本研究的对象选择更具代表性和独特性   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来看,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基础、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不同,其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西藏经济发展问题历来是学术界研究的薄弱环节,关于西藏自治区(及其某一特定地区)这类欠发达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研究还处于空白。有关西藏经济发展的研究侧重从宏观层面分析经济发展的特征与路径,虽然也有少数文献对西藏经济结构(尤其是产业结构)进行了研究,例如:宋朝阳(2005)对西藏产业结构从历史变化、政策与市场、资本要素和劳动要素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谢长进(2007)对西藏产业结构的调整路径进行了研究,毛阳海(2009)对西藏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和城乡结构三个方面)的转型进行了研究,孙勇(2000)研究了西藏的非典型二元经济结构特征,温军(2006)研究了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俞允贵等(1994)、张可云(1997)对青减高原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马戎(1997)研究了西藏的经济形态及变迁问题,李竹青(1990)详细讨论了西藏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工业、商业、旅游、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能源、财政与金融、智力开发等各行业在西藏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等等。但是,现有研究都是从西藏全区的宏观层面入手,笼统性地分析西藏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对西藏各地(市)之间的差异重视不够,缺乏针对西藏某一特定地(市)的深入系统研究。本课题选择西藏具有代表性的样本区域--山南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既关注样本地区经济发展及其方式转变的“个性”特征,体现研究的代表性、针对性和差异性,为样本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提供指导;又注重挖掘西藏经济发展的“共性”特征,为西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经验与借鉴。   (二)本研究的角度选取更具针对性和新颖性   从研究角度的选择来看,对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特定的重大命题,主要是我国学者在研究。国外学者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进行了研究,比如:刘易斯(1999)提出了著名的经济发展的二元结构理论,迈克尔·波特(2002)提出了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四阶段模型,道格拉斯·诺思(2006)以经济史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经济制度决定经济增长的全新理论。国内学术界主要立足于全国的宏观层面,从出口转型、产业转型、科教发展和制度转型等角度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比如:肖元真等(2008)研究了提升节能环保水平对转变粗放式增长方式的作用,姜沙沙(2008)指出提高劳功者素质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唐龙(2009)强调经济发展要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重视结构调整,王世荣(2010)则重点分析了创新体制和经济制度对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等等。现有研究所提出的政策建议虽然具有宏观上的普适性,但将其应用于某一特定区域时则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本课题在创新性地提出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的基础上,立足于西藏全局,紧密结合所选择的样本地区的实际,遵循“经济发展=结构调整+经济增长+制度创新”的基本要义,抓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核心要素,注重结构的优化升级,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视野由关注单一要素投入拓展到经济结构调整上,选择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作为关键着力点进行实证研究,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三)本研究的方法运用更具科学性和综合性   从研究方法的运用来看,国内关于西藏经济发展研究的文献大多是从宏观经济和制度政策层面进行定性的理论分析,或辅以一定的数据分析,如方敏 (2005)、唐文武(2007)、张帆(2008)、岳颂东(2009)、龚丽霞(2009)和陶林利(2009)等人的研究。本课题在重视定性分析的基础上,以大量第一手调研数据为依据,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战略管理、生态学、环境学等学科的理论和万法,运用加权平均、生产函数、份额转移和区位商等分析方法建立计量经济模型,对样本地区的经济结构特征及其演进规律进行深入研究。   (四)本研究的成果更具实用性和推广性   从研究成果的应用来看,传统研究主要将成果应用于理论研究和学术研讨,对西藏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也更偏重理论上的合理性。本研究在通过提交综合研究报告和专题研究报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等方式进行理论探索的同时,更加注重将研究成果广泛应用到西藏自治区和山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同时,本课题将研究成果通过论文发表和专著出版等形式进行推广,将对类似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借鉴作用,使研究成果更具实用性和推广价值。   五、成果的创造性、先进性   本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创新性体现在以下6方面9项具体内容中,具体为:   (一)创新性地选择山南地区这一具有西藏经济发展普遍特征的典型地区为研究对象,研究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   1、综合运用了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战略管理、生态学、环境学等学科的理论和万法,在对山南经济结构的现状和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创新性地提出了关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两级转变”理论   2、研究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通过对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识别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自组织原理分析,创新性地提出了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两级转变”理论,即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由于高级转变中所需要的核心要素对部分初级转变中形成的核心要素具有关键依赖,因此需要经过初级转变与高级转变两次转变,才能达到经济发展方式的优化。初级转变是由“劳动主导推动阶段”向“资本主导推动阶段”的转变,要逐步减少对外部支持的依赖,并形成以人力、市场和制度为核心要素的趋向集约式增长,避免生产要素的外流导致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循环因果积累效应”,培育经济内生增长机制。高级转变是由“资本主导发展阶段”向“创新主导发展阶段”的转变,要充分体现经济发展方式的科学内涵,是集约型、协调平衡型、内外向结合型、可持续发展型、高效型发展方式的综合,集中了各种发展方式的优势和长处。   (三)从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结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角度,研究提出了西藏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特征   3、从西藏经济发展的需求结构来看,西藏经济发展表现出典型的供给型投资拉动特征;从西藏经济发展的供给结构来看,西藏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难以协同带动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表现出典型的速度型和粗放式特征;从经济发展的生产要素结构来看,西藏目前的经济发展是以自然资源原始开发为基础,以资金投入和资源消耗为主要推动的,劳动力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非常低,经济发展方式表现出明显的粗放式特征。归纳起来看,西藏经济发展方式具有供给型投资拉动特征、速度型和粗放式特征,以及共享式特征,本研究将西藏经济发展方式总结为“粗放式共享型”发展方式。   (四)基于西藏经济发展方式特征的研究提出了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   4、通过分析西藏经济发展方式的特征,提出了西藏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的总体目标是:要实现由“共享+粗放”发展方式向“优化共享+趋向集约”的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由“优化共享+趋向集约”发展方式向“自主创新+集约发展”的发展方式转变。通过外力与内力有机结合形成协同发展,实现经济发展由追求量变到追求质变的有机统一,通过内生增长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目标实现的途径上,研究提出了西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要实现“三个转变”:   ①需求结构转变方面:初级转变阶段要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共同拉动转变”。高级转变阶段要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②供给结构转变方面:初级转变阶段要实现“促迸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三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二、第三产业带动转变”。高级转变阶段要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③要素投入转变方面:初级转变阶段要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推广应用、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高级转变阶段要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   (五)研究了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5、山南经济增长具有两大特点: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两大引擎,投资贡献率高于消费贡献率。从山南地区产业的就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存留了大量的从业人员,而第二、三产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强;从内部结构来看,畜牧业和种植业是山南农牧业的支柱产业;工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工业需要缩小与建筑业的差距;三产发展水平普遍不高,显示出明显的传统性、消费性、供给性和“虚胖”性特征。   6、通过区位商的分析,山南地区应以水电能源、建筑建材等工业产业为主导产业,在西藏率先实现“二三一”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从“三二一”到“二三一”过渡,再调整为“三二一”结构。   7、提出了西藏自治区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应强化产业结构调整,选准主导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挥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的辐射拉动作用。   (六)研究了如何通过区域经济布局优化促进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8、从产业发展与产业集群、中心城镇带动效应、经济通道建设以及与周边经济圈的联系等角度,研究提出了山南地区“两带一心”的区域经济布局,以及“重点发展沿江、积极培育沿边、放开搞活一心”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9、提出了西藏自治区应坚持有重点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在区域经济布局战略中,应加快培育核心增长极,深化“点-轴”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地区间差异化发展。   根据科学技术部西南信息中心查新中心出具的(科技查新报告》显示,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一定水准的理论创新,共有9项研究内容属于“国内外未见文献报道”,具体为:   1.选择山南地区这一具有西藏经济发展普遍特征的典型地区作为研究对象,对两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并综合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如何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布局优化促迸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国内未见文献报道。   2.提出了关于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的“两级转变”理论,即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需要经历初级转变和高级转变两个阶段。国内未见文献报道。   3.研究提出西藏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为“粗放式共享型”发展方式,具有供给型投资拉动特征、速度型和粗放式特征,以及共享式特征。国内未见文献报道。   4.提出了西藏经济发展方式实质性转变的总体目标是:要实现出“共享+粗放”发展方式向“优化共享+趋向集约”的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由“优化共享+趋向集约”发展方式向“自主创新+集约发展”的发展方式转变。在目标实现的途径上,研究提出了西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要实现需求结构转变、产业结构转变、要素投入转变“三个转变”,“三个转变”在“两级转变”不同阶段的内涵不同。国内未见文献报道。   5.研究山南产业结构调整中发现山南经济投资贡献率高于消费贡献率;第一产业存留了大量的从业人员,第二、三产业吸收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强;畜牧业和种植业是山南农牧业的支柱产业;工业内部结构有待优化,工业需要缩小与建筑业的差距;三产发展具有明显的传统性、消费性、供给性和“虚胖”性特征。国内未见报道。   6.通过区位商分析得出工业产业是山南地区的主导产业;可在西藏率先实现“二三一”产业结构。国内未见报道。   7.研究得出了强化产业结构调整对西藏自治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作用。国内未见报道。   8.研究提出了山南地区“两带一心”的区域经济布局。国内未见报道。   9.研究提出了西藏自治区应坚持有重点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应加快培育核心增长极,深化“点-轴”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促进地区间差异化发展。国内未见报道。   六、作用意义   本课题研究期间,时值西藏自治区“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中后期和“十二五”规划编制前期,课题组分别向西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西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西藏自治区农牧厅、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西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西藏自治区旅游局、山南地区有关部门提交了研究成果,并得到了高度评价和充分采纳,产生了重要的社会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综合效益。同时,课题组在研究过程中表现出的严谨求实的科学研究作风和取得的丰富的研究成果,对促进当地政府部门科学化决策、规范化管理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经济效益   作为指导政府科学决策的重要研究成果,本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和最终成果(经济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思路、经济发展目标论证、政策建议等)直接用于指导山南地区、山南地区6县(贡嘎县、桑日县、洛扎县、错那县、加查县、隆子县)“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山南地区“十二五”时期5个重大专项规划编制(江北综合开发规划、农牧业发展规划、山南地区受援规划、“六个模范区”建设规划、工业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经济发展实践,直接用于指导以华新水泥(西藏)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工业企业的发展实践中,近3年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根据软科学项目的特性,本课题通过山南地区、6个县和主要工业企业近3年的主要经济数据反映本研究成果应用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见附表,经济效益数据由山南地区、相关县统计部门和企业提供,均按当年价格计算)。   (二)社会效益   1.综合社会效益   在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及健康水平等方面,通过研究成果应用,促进了经济发展,夯实了社会事业发展的物资基础。山南地区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区内农牧民特别是边境县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区域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升。   在提高政府决策科学化、管理规范化方面,本研究提供了具有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成果,产生了很好的学术和社会影响,极大地促进了山南地区科学化决策机制的形成,不断开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在保护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方面,本研究成果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工业生产节能环保水平的提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明显减小,人居环境水平得到极大改善。   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方面,本研究将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应用于研究解决社会科学的发展问题,通过交叉学科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形成了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对促进软科学研究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和推广价值。   2.研究成果的社会影响   (1)综合研究报告为决策科学化服务的应用效果   研究成果被直接应用于西藏自治区有关政府部门决策和企业发展实践中,对西藏自治区和山南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2)学术论文的影响情况   根据教育部科技查新站出具的检索报告(20121171),本课题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的22篇高水平代表性学术论文中,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收录17篇,有11篇文献在CSSCI中共被引用23次;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22篇;有21篇文献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共被引用170次,并多次被引用在国内有关大学、科研院所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中,被引用在本课题组成员同期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中。   (3)学术专著的影响情况   以本研究成果为基础形成的专著《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理论与实践:山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优化》,选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据文献数据库检索,本专著将是首部针对西藏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的学术著作,其公开出版发行,必将在更大范围内产生积极的社会影响,为西藏及其他类似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和借鉴。
联系人: 唐柳 成果登记日期: 2012-05-29
联系人email: 单位代码: 95100035
邮政编码222: 610065 联系人电话: 15882089998
单位传真: 028-85403871 单位通讯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单位所在省市: 四川省 单位电话: 028-85407195;85406561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大专院校
合作完成单位: 西藏山南地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2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王军;李志铭;唐柳;郭晓鸣;蒋永穆;杨明洪;张福臣;胡小东;鲜荣生;黄莉;曹麒麟;熊淼;陈小平;孙辉;王平 资源采集日期: 2013-02-20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