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现代农业 » 农业经济

桑蚕产业创新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应用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桑树种植;养蚕;制种;蚕茧收购加工
成果类别: 技术成熟度: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登记号: 9512018Y1667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4-15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技术水平:
评价证书号: 川审评字[2018]第005号 评价单位: 四川省质量技术审查评价中心
评价日期: 2018.05.22 评价证书号: 川审评字[2018]第005号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推广形式: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玉女士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5885053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联合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等10家单位,研究集成近年来蚕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 在此基础上总结提高现代蚕业生产新技术,将之规范化、标准化。桑蚕产业涉及农业的桑树种植、禽牧业的养蚕、制种、蚕茧收购加工以及高附加值开发,涵盖一、二、三产业,其产业链最长,环节最多,涉及的技术标准最多。本项目合作单位制定的标准89项:包含32项国家级标准,占桑蚕茧丝全部国家级标准的90%以上;包含四川省省级地方标准32件,占四川省全部省级桑蚕地方标准的90%以上;包含四川省蚕研所和本项目参与企业的企业标准25件,其中蚕业机械方面的标准9件,占全国蚕业机械标准的95%以上。   1.本项目将研究集成的蚕桑优质高效技术规范成标准,创建国内外最完整的标准化体系,涵盖桑蚕种茧全产业链和桑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系统性新技术和系列化标准(涵盖桑品种与管理、蚕品种选育与推广及养蚕技术、良种繁育、茧及茧的处理、桑蚕技术与机械以及全产业链的经营管理的89个标准),全省单产由35kg以下提高到45kg以上,增长28.57%,茧丝质量从中下水平跃居全国首位。   2.本项目研究集成全程消毒、分区隔离、电镜速测等预前综合防止微粒子病的规范技术并纳入标准加以规范。国外仅有意大利等创建有母蛾镜检淘汰毒蛾卵的事后防微技术措施。   3.本项目针对危害蚕业生存的微粒子病防控及优良蚕种生产,制定杜绝微粒子病的严密监管办法并升格纳入法规,由省人大颁布为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由此,家蚕微粒子病由泛滥成灾到现在完全扑灭,挽回大量经济损失。   4.本项目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评判蚕品种的优劣,在大量现行品种、新育成品种、引进品种进行分片区对比试验基础上,对拟推广的蚕品种从改变遗传基础着手,创新改良,克服其卵色驳杂、生命力低,尤其蛹期死笼率高、繁育系数低,制种效率差以及眠性变化出现三眠蚕等致命弱点,从而成为更新换代新蚕品种的标准化新技术,通过本项目长期大量试验研究,为四川家蚕品种第五次更新换代提供了可靠保障,推动全省第五次新蚕品种更新换代。   5.本项目配合国、省蚕茧分级标准,研制的电子、快速检测技术和设备快速试缫机、简易测干亮量和不剖茧利用性状相关关系的鲜茧茧层含水率电子检测仪为国内外首创。   6.本项目创新了农民将田土、扶贫资金在企业入股,企业每年给农民保底分红+就地务工挣钱+返租承包,产品统一电商营销的扶贫长效机制,蚕桑在扶贫攻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7.桑叶、果、枝、皮、根全面市场化开发,创新了蚕桑多元化规模发展新模式桑蚕高附加值开发走在全国最前列,取得极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全国仅有的3个中字号基地尽在四川(中国果桑之乡2个:凉山的德昌和攀枝花的盐边;中国桑茶之乡1个:南充市的嘉陵)。   8. 针对蚕的不同发育阶段研究形成分段分级小蚕机器统养、大蚕分户十天养蚕的滾动模式,小蚕精细防病与大蚕粗放省力化相结合既提高质量又降低成本。   9.本项目制定的多个标准确立了蚕业发展机制和模式创新:以自愿合作、发挥优势、互利共赢为基础,支持龙头企业与蚕桑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蚕业。研究实施政府补贴和企业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共育户+农户”生产模式,扶持共育户开展专业化共育、病虫害统防统治、桑园代管等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联户经营、种养分离模式。   通过大量试点、示范,编印发放标准和技术资料,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建立了多个示范基地,培育绵阳涪城高质量稳定发展的全国样板,高县、珙县石漠化发展模式,宁南6215桑园立体栽培模式,盐边果桑订单模式,嘉陵优质有机桑茶模式;示范带动全省蚕桑生产迈上新台阶,取得极其显菩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0.微粒子病防控系列技术、取得发明专利的现代蚕种生产技术设备、养蚕机械和茧丝检验仪器为国内外领先水平。   11.项目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1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极其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参加项目的企业新增收入6.1955亿元,新增利润0.8215亿元;   应用单位新增产值28.0245亿元,新增利润6.3225亿元。
成果名称: 桑蚕产业创新技术标准体系建设与应用 关键词: 桑树种植;养蚕;制种;蚕茧收购加工
成果类别: 一级分类名称: 农业经济
二级分类名称: 三级分类名称:
研究起止时间: 2008.01 至2017.12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属性: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技术成熟度: 技术水平:
研究形式: 学科分类1:
单位名称: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 学科分类2:
中图分类号1: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中图分类号2: 课题来源:
应用行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课题立项编号: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0.00 评价单位: 四川省质量技术审查评价中心
评价形式: 应用状态:
评价日期: 2018.05.22 转让范围:
评价证书号: 川审评字[2018]第005号 推荐单位: 南充市科技局
推广形式: 成果登记号: 9512018Y1667
成果简介:   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联合四川省蚕业管理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等10家单位,研究集成近年来蚕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 在此基础上总结提高现代蚕业生产新技术,将之规范化、标准化。桑蚕产业涉及农业的桑树种植、禽牧业的养蚕、制种、蚕茧收购加工以及高附加值开发,涵盖一、二、三产业,其产业链最长,环节最多,涉及的技术标准最多。本项目合作单位制定的标准89项:包含32项国家级标准,占桑蚕茧丝全部国家级标准的90%以上;包含四川省省级地方标准32件,占四川省全部省级桑蚕地方标准的90%以上;包含四川省蚕研所和本项目参与企业的企业标准25件,其中蚕业机械方面的标准9件,占全国蚕业机械标准的95%以上。   1.本项目将研究集成的蚕桑优质高效技术规范成标准,创建国内外最完整的标准化体系,涵盖桑蚕种茧全产业链和桑蚕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系统性新技术和系列化标准(涵盖桑品种与管理、蚕品种选育与推广及养蚕技术、良种繁育、茧及茧的处理、桑蚕技术与机械以及全产业链的经营管理的89个标准),全省单产由35kg以下提高到45kg以上,增长28.57%,茧丝质量从中下水平跃居全国首位。   2.本项目研究集成全程消毒、分区隔离、电镜速测等预前综合防止微粒子病的规范技术并纳入标准加以规范。国外仅有意大利等创建有母蛾镜检淘汰毒蛾卵的事后防微技术措施。   3.本项目针对危害蚕业生存的微粒子病防控及优良蚕种生产,制定杜绝微粒子病的严密监管办法并升格纳入法规,由省人大颁布为四川省蚕种管理条例。由此,家蚕微粒子病由泛滥成灾到现在完全扑灭,挽回大量经济损失。   4.本项目建立了综合评价体系评判蚕品种的优劣,在大量现行品种、新育成品种、引进品种进行分片区对比试验基础上,对拟推广的蚕品种从改变遗传基础着手,创新改良,克服其卵色驳杂、生命力低,尤其蛹期死笼率高、繁育系数低,制种效率差以及眠性变化出现三眠蚕等致命弱点,从而成为更新换代新蚕品种的标准化新技术,通过本项目长期大量试验研究,为四川家蚕品种第五次更新换代提供了可靠保障,推动全省第五次新蚕品种更新换代。   5.本项目配合国、省蚕茧分级标准,研制的电子、快速检测技术和设备快速试缫机、简易测干亮量和不剖茧利用性状相关关系的鲜茧茧层含水率电子检测仪为国内外首创。   6.本项目创新了农民将田土、扶贫资金在企业入股,企业每年给农民保底分红+就地务工挣钱+返租承包,产品统一电商营销的扶贫长效机制,蚕桑在扶贫攻坚中作出了重大贡献。   7.桑叶、果、枝、皮、根全面市场化开发,创新了蚕桑多元化规模发展新模式桑蚕高附加值开发走在全国最前列,取得极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同时全国仅有的3个中字号基地尽在四川(中国果桑之乡2个:凉山的德昌和攀枝花的盐边;中国桑茶之乡1个:南充市的嘉陵)。   8. 针对蚕的不同发育阶段研究形成分段分级小蚕机器统养、大蚕分户十天养蚕的滾动模式,小蚕精细防病与大蚕粗放省力化相结合既提高质量又降低成本。   9.本项目制定的多个标准确立了蚕业发展机制和模式创新:以自愿合作、发挥优势、互利共赢为基础,支持龙头企业与蚕桑专业合作社融合发展,形成“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订单蚕业。研究实施政府补贴和企业补贴政策,大力推广“共育户+农户”生产模式,扶持共育户开展专业化共育、病虫害统防统治、桑园代管等社会化服务。积极探索联户经营、种养分离模式。   通过大量试点、示范,编印发放标准和技术资料,广泛开展技术培训建立了多个示范基地,培育绵阳涪城高质量稳定发展的全国样板,高县、珙县石漠化发展模式,宁南6215桑园立体栽培模式,盐边果桑订单模式,嘉陵优质有机桑茶模式;示范带动全省蚕桑生产迈上新台阶,取得极其显菩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0.微粒子病防控系列技术、取得发明专利的现代蚕种生产技术设备、养蚕机械和茧丝检验仪器为国内外领先水平。   11.项目共发表相关学术论文4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12.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极其显著,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参加项目的企业新增收入6.1955亿元,新增利润0.8215亿元;   应用单位新增产值28.0245亿元,新增利润6.3225亿元。
联系人: 叶晶晶 成果登记日期: 2018-05-24
联系人email: 354184979@qq.com 单位代码: 95100962
邮政编码222: 637000 联系人电话: 15378391861
单位传真: 单位通讯地址: 四川省南充市顺庆区合众街52号
单位所在省市: 单位电话: 0817-2222642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合作完成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四川省阆中蚕种场;四川南充尚好桑茶有限公司;四川上智农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四川省生产力促进中心;四川南充蚕具研究有限公司;四川省南充首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南充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8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龚大刚;吴刚;陈涛;叶晶晶;肖文福;谢忠良;任俨;胡光荣;蒋小葵;刘彬斌;杨远萍;马露芸;杨彪;朱洪顺;吴萍;沈兴家;姚晓慧;赵庆华;王成琼;冯雪梅;刘庆容;李龙;胡祚忠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4-15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