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天然林区;暗紫贝母;松茸;培育;特色资源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9512018Y1492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9-04-1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阿坝州林业科学研究所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2017-053Y | 评价单位: | 四川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 | ||
评价日期: | 2018.03.16 | 评价证书号: | 2017-053Y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一、成果研究背景 21世纪以来,我国林下经济发展迅速。林下和林区经济的发展与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20世界90年代末,国家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发展新型林业产业,有其是发展非木质资源林业产业就成为支撑国家生态建设战略,促进林区经济发展推广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选择。在国内目前的林业经济发展条件下,主要的发展模式仍以林区种植为主,兼顾林下养殖、产品加工、森林景观等。事实上,无论是种植还是养殖,都是对林木及林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通过种植牧草、菌类以及草药和发展立体禽畜养殖等,综合利用林下资源。值得一提的是,林区产品的采集、加工等均为二级发展模式,利用林区资源供给其他产品,通过深加工、走向流通,可以大大提升经济发展效益。从实践来看,林区经济的资源利用率非常高,而且生命力也非常旺盛,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加之经济收入类型较多,大大增加了可进入流通领域的机会和可能性;林区经济模式比较符合和适合国内整体林业经济发展要求,对于实现农户经济增收、农业经济发展以及环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目前国外的相关研究的现状来看,国外学者对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本理论这一块,而且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刻了。但是,国外学者对发展农林复合系统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没有看到发展农林复合系统除了具有生态效益的同时,还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外,国外学者对发展农林复合系统问题上的研究也较少,只是泛泛地阐述了国家、社会和市场在发展林农复合经营上该如何发挥其作用的问题,没有深入讨论具体的对策、政策等方面。 二、成果基本情况 成果名称:阿坝州天然林区暗紫贝母、松茸等5种特色资源培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成果完成单位: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阿坝州马尔康林业局,四川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核技术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 是否获得项目支持情况:本项目是四川省科技计划类项目“阿坝州天然林林下高效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川西高原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与四川省科技厅签署任务书,项目财政经费350.00万元。 三、主要技术内容 项目利用阿坝州天然林林地资源,发展林区经济。对传统道地药材开展了种植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开展川贝母在高海拔区域海拔3200米以上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按照川贝母规范化栽培技术标准建立了川贝母标准化的生产示范基地以及道地药材示范基地,并进行推广。同时,对素花党参、秦艽的功效成分多糖进行了提取,完成了结构鉴定。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如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GC-MS)、PCR-DGGE技术等,就林下珍稀食药用菌进行了风味、生长因子、抚育、发生机制及人工栽培的研究,分析了松茸挥发性成分,测定了野生翘鳞肉齿菌菌塘土壤理化性质。 四、知识产权情况 本项目研究创新及总结所获得的相关技术成果、论文、专利等,为项目参与单位所有。 五、成果应用及效益情况 阿坝州推广林下松茸抚育3200亩;推广贝母标准化种植1000余亩;推广大黄种植3000余亩,实现新增产值超1.6亿元,税收增收300万元,编写了标准1项,技术手册3套,方案1套,发表论文14篇,其中SCI论文2篇;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放技术手册10046份,培训技术人员1120人次,培训农户2058人次,驯化的野生食用菌可用于商业生产,川西地道中药材种植技术等的林下种植技术可在川西高原适宜区推广应用,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有效带动了阿坝州林下种植业的发展,获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