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现代农业 » 农业经济

品牌导向豫浓香特色优质烟叶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豫浓香特色优质烟叶;浓香型烤烟新品种筛选;配套栽培;成熟采收标准
成果类别: 技术成熟度: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登记号: 9412018Y0103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4-15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中心 技术水平:
评价证书号: 2017HA010070 评价单位: 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评价日期: 2017.11.03 评价证书号: 2017HA010070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推广形式: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玉女士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5885053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本成果的科技项目来源于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河南省公司,该成果2010年实施,2015年完成,主要完成单位为河南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河南省烟草公司许昌、漯河、驻马店、南阳、平顶山市公司;该成果采用调查研究、农业试验、对比归纳、系统分析等方法,坚持农业研究与工业评价结合、单项研究与技术集成结合,围绕“中华”品牌原料需求,提升豫浓香特色优质烟叶质量开展技术创新、集成与应用研究。开展了豫浓香特色烟叶质量特征分析、气象因子对浓香型质量风格影响、浓香型烤烟新品种筛选与配套技术研究,浓香型质量特色彰显配套栽培、成熟采收与烘烤关键技术、烟叶氯积累规律与降氯技术措施等六项专题的研究。   通过六项专题多个单项试验研究,明确了豫浓香特色烟叶质量特征及存在的缺陷,并就质量特征凸显提出了总体思路;针对河南烟叶存在的质量特色问题;筛选出了4个优势新品种并完善了配套施肥技术;提出了小麦-红薯-烤烟、烤烟-绿肥-烤烟为适宜的轮作模式;提出了施用生物炭+土壤激活剂+芝麻饼+牛粪的土壤改良技术;确定了改善主栽品种中烟100质量风格适宜的移栽期、群体结构、施氮量、优化叶片结构等技术指标;建立了彰显浓香型特征的成熟采收标准与烘烤工艺;探明了河南烟叶氯含量偏高的主要原因和烤烟氯积累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降氯措施。   依据单项技术研究成果,坚持品牌导向、集成创新和操作性原则,对“中华”品牌豫浓香特色烟叶技术体系进行了构建。提出了“减氮量、调栽期、增密度、上六片、优化叶、延烘烤”等6项提升豫浓香烟叶质量特色关键农艺措施,完成了《“中华”卷烟品牌河南基地单元浓香型烤烟质量标准》等10技术标准制定,同时又制订了《豫浓香特色优质烟叶烤烟品种豫烟6号配套技术规程》等5项生产技术规程。   成果应用区烟叶原料经上海烟草集团评价认为,总体香气量增加,厚实、绵长感提高;香气质更为细腻优雅;杂气、刺激、余味三项总体有所改善。项目应用实施以来,产区质量总体提升;香气量指标提升幅度较大,且逐年变好,香气质总体上也有一定的提升;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协调,各质量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均符合上海烟草集团“中华”卷烟品牌烟叶原料质量要求。   该成果在驻马店市、南阳市、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涉及到的上海烟草集团基地单元和所在的县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2013-2016年推广应用面积合计为56.7万亩。4年烟农新增效益(销售额)合计6447.01万元;烟草企业新增利润合计916.5万元,新增税收合计1273.7万元;新增总效益8700.19万元,获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发表论文11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制定并发布河南省烟草公司企业标准10项,制定了5项技术规程。   本成果的创造性体现在六个方面:明确了豫浓香特色烟叶的质量特征及主要质量缺陷。明确了主要化学成分与主要气象因子关联度,提出了较高气温和较多日照时数,是豫浓香烟叶特色形成的主要气候基础;分析了烤烟土壤肥力特征以及轮作状况,确定了提高烟叶质量特色适宜的轮作模式,并提出了生物碳+牛粪+土壤激活(调节)剂+饼肥土壤培育方法;筛选出了4个浓香型特色突出的优势新品种,并完善了配套施肥量;在提高豫浓香烟叶质量特色方面,提出了“减氮量、调栽期、增密度、上6片、优化叶片、延长烘烤”6项关键农艺措施;找出了河南烟叶氯含量偏高的主要原因,明确了烟叶氯积累规律和不同灌溉方式土壤氯淋溶特征,确立了降低烟叶氯含量4项技术方法;创新构建出了彰显豫浓香烟叶质量特色的一套技术体系。
成果名称: 品牌导向豫浓香特色优质烟叶技术体系构建与应用 关键词: 豫浓香特色优质烟叶;浓香型烤烟新品种筛选;配套栽培;成熟采收标准
成果类别: 一级分类名称: 农业经济
二级分类名称: 三级分类名称:
研究起止时间: 2009.10 至2015.12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属性: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技术成熟度: 技术水平:
研究形式: 学科分类1:
单位名称: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中心 学科分类2: 210.30
中图分类号1: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中图分类号2: S572 课题来源:
应用行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课题立项编号: 110200902031;HNKJ200906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460.00 评价单位: 河南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
评价形式: 应用状态:
评价日期: 2017.11.03 转让范围:
评价证书号: 2017HA010070 推荐单位: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
推广形式: 成果登记号: 9412018Y0103
成果简介:   本成果的科技项目来源于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国烟草总公司河南省公司,该成果2010年实施,2015年完成,主要完成单位为河南省农科院烟草研究所、河南省烟草公司许昌、漯河、驻马店、南阳、平顶山市公司;该成果采用调查研究、农业试验、对比归纳、系统分析等方法,坚持农业研究与工业评价结合、单项研究与技术集成结合,围绕“中华”品牌原料需求,提升豫浓香特色优质烟叶质量开展技术创新、集成与应用研究。开展了豫浓香特色烟叶质量特征分析、气象因子对浓香型质量风格影响、浓香型烤烟新品种筛选与配套技术研究,浓香型质量特色彰显配套栽培、成熟采收与烘烤关键技术、烟叶氯积累规律与降氯技术措施等六项专题的研究。   通过六项专题多个单项试验研究,明确了豫浓香特色烟叶质量特征及存在的缺陷,并就质量特征凸显提出了总体思路;针对河南烟叶存在的质量特色问题;筛选出了4个优势新品种并完善了配套施肥技术;提出了小麦-红薯-烤烟、烤烟-绿肥-烤烟为适宜的轮作模式;提出了施用生物炭+土壤激活剂+芝麻饼+牛粪的土壤改良技术;确定了改善主栽品种中烟100质量风格适宜的移栽期、群体结构、施氮量、优化叶片结构等技术指标;建立了彰显浓香型特征的成熟采收标准与烘烤工艺;探明了河南烟叶氯含量偏高的主要原因和烤烟氯积累规律,并提出了相应的降氯措施。   依据单项技术研究成果,坚持品牌导向、集成创新和操作性原则,对“中华”品牌豫浓香特色烟叶技术体系进行了构建。提出了“减氮量、调栽期、增密度、上六片、优化叶、延烘烤”等6项提升豫浓香烟叶质量特色关键农艺措施,完成了《“中华”卷烟品牌河南基地单元浓香型烤烟质量标准》等10技术标准制定,同时又制订了《豫浓香特色优质烟叶烤烟品种豫烟6号配套技术规程》等5项生产技术规程。   成果应用区烟叶原料经上海烟草集团评价认为,总体香气量增加,厚实、绵长感提高;香气质更为细腻优雅;杂气、刺激、余味三项总体有所改善。项目应用实施以来,产区质量总体提升;香气量指标提升幅度较大,且逐年变好,香气质总体上也有一定的提升;烟叶内在化学成分协调,各质量指标和安全性指标均符合上海烟草集团“中华”卷烟品牌烟叶原料质量要求。   该成果在驻马店市、南阳市、许昌市、平顶山市、漯河市涉及到的上海烟草集团基地单元和所在的县进行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2013-2016年推广应用面积合计为56.7万亩。4年烟农新增效益(销售额)合计6447.01万元;烟草企业新增利润合计916.5万元,新增税收合计1273.7万元;新增总效益8700.19万元,获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发表论文11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制定并发布河南省烟草公司企业标准10项,制定了5项技术规程。   本成果的创造性体现在六个方面:明确了豫浓香特色烟叶的质量特征及主要质量缺陷。明确了主要化学成分与主要气象因子关联度,提出了较高气温和较多日照时数,是豫浓香烟叶特色形成的主要气候基础;分析了烤烟土壤肥力特征以及轮作状况,确定了提高烟叶质量特色适宜的轮作模式,并提出了生物碳+牛粪+土壤激活(调节)剂+饼肥土壤培育方法;筛选出了4个浓香型特色突出的优势新品种,并完善了配套施肥量;在提高豫浓香烟叶质量特色方面,提出了“减氮量、调栽期、增密度、上6片、优化叶片、延长烘烤”6项关键农艺措施;找出了河南烟叶氯含量偏高的主要原因,明确了烟叶氯积累规律和不同灌溉方式土壤氯淋溶特征,确立了降低烟叶氯含量4项技术方法;创新构建出了彰显豫浓香烟叶质量特色的一套技术体系。
联系人: 朱银峰 成果登记日期: 2018-01-25
联系人email: 809585108@qq.com 单位代码: 94100072
邮政编码222: 461000 联系人电话: 0374-3718395
单位传真: 0374-4518003 单位通讯地址: 河南省许昌市学院北路
单位所在省市: 单位电话: 0374-4518006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合作完成单位: 河南省烟草公司许昌市公司;河南省烟草公司南阳市公司;河南省烟草公司漯河市公司;河南省烟草公司驻马店市公司;河南省烟草公司平顶山市公司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8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郭芳阳;李淑君;吴照辉;李建华;程玉渊;刘巧真;杨立均;桂炎伟;陈广晴;阎小毛;张晓娟;黄海棠;李雪君;李彦平;俎建民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4-15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