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安全防护系统设计;信息网络安全 | |||||
成果类别: | 技术成熟度: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无 | ||||
成果登记号: | 2018F651Y001515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9-04-1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安徽师范大学 | 技术水平: | |||
评价证书号: | 评价单位: | 芜湖市科技局 | |||
评价日期: | 2018.07.04 | 评价证书号: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推广形式: | 无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1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目前国际上围绕信息安全的斗争愈演愈烈,各种新攻击层出不穷。信息网络安全是美国三大核心国家战略之一,美国奥巴马政府把加强信息安全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繁荣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同时把加强信息安全教育和人才队伍培养列为保障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的重点,以此来确保美国控制全球信息的绝对优势。 我国十分重视信息网络安全,已经将信息安全作为优先发展的前沿技术列入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由于信息安全对于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意义,十二五规划纲要高度强调了网络与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要性,提出要健全法律法规、完善标准体系、实施安全等级保护与风险评估等制度,构建信息安全保密防护体系,确保国家网络与信息安全。 随着高科技手段不断入侵金融信息系统,导致漏洞频出。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在的安全问题上还没有引起政府部门的足够重视。电子政务的安全防护虽然国内已经进行研发,但是都是基于各自的情况,没有统一的安全防护产品。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系统安全防护平台正式基于上述国家政策和当前安全形势下提出来的,目前该系统主要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信息安全防护系统的完善性、规范性、实用性上还存在许多不足,会因为蠕虫、病毒、垃圾软件、间谍软件的侵入而带来数据被破坏或泄漏等风险。多平台的兼容性、多协议的适应性、多接口的满足性方面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与国外水平还存在很大距离; ②构建基于城市土地资源管理系统的信息安全防护系统的理论基础和自主技术手段也有待于发展和强化,由于核心设备和技术依赖国外,是技术的被动性造成安全隐患。 ③随着政府部门对外服务的广度和深度的增强,安全问题出现的也就越多。政府各级部门及服务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同,安全问题的解决能力更不同。所以在合作的同时,发生和出现新的问题也需要及时的解决。 ④随着金土工程的系统不断扩展,使得业务数据不断攀升。使得原有的数据库已经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业务。数据不断膨胀,导致冗余数据、垃圾数据不断增加,使得系统变得非常不稳定,数据支持连续性差,不能及时准确的为业务提供必要的数据,这也导致安全问题不断增加。另外关键业务数据和敏感涉密数据已明文的形式存在,导致一旦数据系统被攻击,整个业务数据都将丢失或泄密,从而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⑤金土工程系统的网络化问题。随着政府部门对外服务业务的拓展,使得系统不得不将业务网络化,即面对互联网公网,不在是独立隔绝的网络状态。这就导致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另外目前各级部门之间的数据主要通过租用ISP的公共网络,通过VPN实现系统专用运行,用户凭账号和密码验证在PC或移动客户端登陆系统,导致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无法受政府部门监控,增大了数据泄密的可能性。 ⑥内部安全威胁。在工作平台中,无论是有不满情绪的操作人员的故意破坏,或操作人员利用内网资源为自己或他人非法谋利,还是操作人员因误操作而进入关键系统,都有可能造成关键、敏感数据和计算资源的误用和滥用,与身份一一对应的数字证书从根本上保证了实体和网络行为的绑定,从而将职责和权限进行定位。 因此,本项目从数据存储、安全传输、安全审计和访问控制等多个层面和角度去设计一个立体的安全防护平台,实现在原系统基础上,建立以数字证书为核心的身份认证系统,实现对登录者的身份认证、防抵赖、信息防篡改功能。登录方式采用数字证书与用户名/密码结合的方式,使用证书登录的方式能够有效的对用户的身份进行确认,另对关键的业务操作数据进行数字签名,实现防抵赖防篡改的功能。在原传输通道的服务端,构建三重防火墙,实现传输安全。从而实现一个立体的安全防护系统。 项目开展了城市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安全防护平台的设计研究工作,开发出基于轻量级DES的坐标加密系统,开发出国土资源管理系统安全防护系统,提出了基于电子政务平台的国土资源系统立体防护模型。开展了存储、传输和应用三个层面安全防护体系的研究工作,为大比例尺地图的安全加密和传输理论奠定了基础;建立以数字证书为核心的身份认证系统,实现对登录者的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