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现代农业 » 农业经济

河南省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研究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国土资源;综合利用;集约导向;立体化模型;河南省
成果类别: 技术成熟度: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登记号: 20180444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4-15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 技术水平:
评价证书号: 评价单位: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评价日期: 2017.09.21 评价证书号: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推广形式: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玉女士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5885053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一、研究任务   针对河南省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现状与问题,以统筹安排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整治和促进 “五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调科学发展为目标,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振兴河南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任务,从国土资源空间优化布局和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两条主线开展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研究,为提高河南省国土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具体研究任务有四:   任务一,开展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任务二,明确河南省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导向;   任务三,支撑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及其布局优化;   任务四,提出河南省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对策建议。   二、研究内容   如下图1.3-1所示,围绕研究任务本专题按照“现状诊断、理论分析、规模计量、集约评价、规划导向、对策建议”的逻辑主线设计研究内容,其中现状诊断是前提,理论分析是依据,规模计量是关键,集约评价是基础,规划导向是目标、对策建议是保障。由此,本专题设计的7个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形势诊断。即在首先明确河南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其开发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河南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形势分析,以便为国土资源集约高效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国土空间利用导向、政策建议指引方向。   (二)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基础理论研究。在明确国土资源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国土资源规模报酬三阶段理论分析框架,运用边际原理界定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理论最优点,进而对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提供理论依据。   (三)国土资源集约利用阶段与上限规模计量。在国土资源规模报酬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Logistic曲线方程重点对河南省及不同省辖市城镇空间扩张拐点和上限值进行计量分析,进而判断现阶段河南省及不同省辖市国土资源集约利用所处的发展阶段,以便为理论检验和集约高效利用空间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现状总结、评价体系构建及结果分析。在综合比较河南省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现状水平的基础上,基于河南省土地资源本底特征,分别构建耕地、城镇工矿、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与农村居民点等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从横向和纵向评价河南省各区县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排序及限制因子,以便为河南省国土空间优化提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决策参考。   (五)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总结、评价体系构建及结果分析。在分析河南省矿产资源现状和总体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河南省矿产资源勘查总体布局,进而分矿种构建其集约高效开发评价模型,测度河南省及各省辖市矿产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水平、排序及限制因子,进而就河南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利用导向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为河南省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矿产集约高效开发的决策参考。   (六)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空间优化导向。对中美经济发展与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关系进行半定性分析,总结河南省可借鉴的先进经验,进而采用改进的C-D生产函数计量全国、河南省及不同省辖市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主导驱动要素,并结合上述国土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提出河南省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空间优化导向。   (七)河南省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总结河南省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研究的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对国土资源集约高效理论研究、实证分析、驱动因素和国土资源空间利用导向提出对策建议,以便支撑河南省国土资源空间规划的编制。
成果名称: 河南省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研究 关键词: 国土资源;综合利用;集约导向;立体化模型;河南省
成果类别: 一级分类名称: 农业经济
二级分类名称: 三级分类名称:
研究起止时间: 2017.06 至2017.09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成果属性: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技术成熟度: 技术水平:
研究形式: 学科分类1:
单位名称: 河南省国土资源科学研究院 学科分类2:
中图分类号1: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中图分类号2: 课题来源:
应用行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课题立项编号: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55.00 评价单位: 河南省国土资源厅
评价形式: 应用状态:
评价日期: 2017.09.21 转让范围:
评价证书号: 推荐单位:
推广形式: 成果登记号: 20180444
成果简介:   一、研究任务   针对河南省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现状与问题,以统筹安排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与整治和促进 “五化”(信息化、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协调科学发展为目标,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振兴河南和实现绿色发展的战略任务,从国土资源空间优化布局和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两条主线开展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研究,为提高河南省国土资源集约利用水平、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参考。具体研究任务有四:   任务一,开展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任务二,明确河南省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导向;   任务三,支撑河南省国土空间规划及其布局优化;   任务四,提出河南省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对策建议。   二、研究内容   如下图1.3-1所示,围绕研究任务本专题按照“现状诊断、理论分析、规模计量、集约评价、规划导向、对策建议”的逻辑主线设计研究内容,其中现状诊断是前提,理论分析是依据,规模计量是关键,集约评价是基础,规划导向是目标、对策建议是保障。由此,本专题设计的7个具体研究内容如下:   (一)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形势诊断。即在首先明确河南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的基础上,总结其开发利用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而对河南省国土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形势分析,以便为国土资源集约高效理论研究、实证分析和国土空间利用导向、政策建议指引方向。   (二)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基础理论研究。在明确国土资源集约利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国土资源规模报酬三阶段理论分析框架,运用边际原理界定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的理论最优点,进而对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以便为模型构建和参数估计提供理论依据。   (三)国土资源集约利用阶段与上限规模计量。在国土资源规模报酬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Logistic曲线方程重点对河南省及不同省辖市城镇空间扩张拐点和上限值进行计量分析,进而判断现阶段河南省及不同省辖市国土资源集约利用所处的发展阶段,以便为理论检验和集约高效利用空间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四)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现状总结、评价体系构建及结果分析。在综合比较河南省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现状水平的基础上,基于河南省土地资源本底特征,分别构建耕地、城镇工矿、开发区和产业集聚区与农村居民点等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评价模型,从横向和纵向评价河南省各区县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排序及限制因子,以便为河南省国土空间优化提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的决策参考。   (五)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现状总结、评价体系构建及结果分析。在分析河南省矿产资源现状和总体形势的基础上,明确河南省矿产资源勘查总体布局,进而分矿种构建其集约高效开发评价模型,测度河南省及各省辖市矿产资源综合高效利用水平、排序及限制因子,进而就河南省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利用导向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为河南省国土空间优化提供矿产集约高效开发的决策参考。   (六)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空间优化导向。对中美经济发展与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关系进行半定性分析,总结河南省可借鉴的先进经验,进而采用改进的C-D生产函数计量全国、河南省及不同省辖市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主导驱动要素,并结合上述国土资源集约利用评价结果提出河南省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空间优化导向。   (七)河南省国土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结论和对策建议。总结河南省国土资源集约高效利用研究的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对国土资源集约高效理论研究、实证分析、驱动因素和国土资源空间利用导向提出对策建议,以便支撑河南省国土资源空间规划的编制。
联系人: 胡晓 成果登记日期: 2018-09-14
联系人email: 单位代码: 94100473
邮政编码222: 450053 联系人电话: 13838285426
单位传真: 0371-63949977 单位通讯地址: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黄河路41号
单位所在省市: 单位电话: 0371-68108371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合作完成单位: 中国矿业大学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8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李天阁;李效顺;秦正;李明;葛利玲;王争艳;潘涛;康鸳鸯;刘晓丽;周静利;冯源;孟瑶;章煜;魏晨旭;倪衡 资源采集日期: 2019-04-15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