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现代农业 » 农业园建设

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创建害虫半自控绿色农业生态园区技术研究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生态资源优势;害虫半自控技术;绿色农业生态园区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技术成熟度: 成熟应用阶段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新技术
成果登记号: 07181 资源采集日期: 07-12-30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沈阳师范大学 技术水平: 国际先进
评价证书号: 辽科鉴字[2005]259号 评价单位: 辽宁省科技厅
评价日期: 2005.02.08 评价证书号: 辽科鉴字[2005]259号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限国内转让 推广形式: 合作开发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梁先生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3865324/18977114118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技术原理:从岫岩农业生态系统出发,查明害虫及天敌的种类、数量、群落结构和特点、天敌自然控制等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加以保护、利用和开发新的天敌资源,发挥自然控制作用,科学运用措施,做到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把害虫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减少化肥用量以减少对农产品的污染。创建害虫半自控的绿色农业生态区技术模式,并生产出绿色农产品,以实现生产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创新成果:本项研究在理论上明确了绿色农业生态园区主要害虫与天敌群落结构和特点,天敌自然控制作用机理。在实践上,配套组装了以自然控制为核心的农业害虫防治的技术体系,创建了一套害虫半自控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模式,为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1) 岫岩县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优越,适合绿色食品的生产。   (2) 首次在辽东山区对农业生态区的害虫及天敌组成作了系统调查。发现天敌9目35科,近150种(鉴定到种名107种);果园害虫100余种(鉴定到种名41种),大田害虫30余种(18种),蔬菜害虫30余种(28种)。   (3) 首次以整个生态园区为研究对象,对主要害虫与天敌的群落结构特点、群落内部及各群落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治理害虫的生态调控策略,以农田生态系统为管理单位,协调措施,优化天敌的群落结构,优化治理措施,达到控制多种害虫的目的。  (4) 摸清了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消长关系及其种群的发生动态。首次明确了几种优势天敌种群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转移途径。   (5) 明确了小花蝽对苹果瘤蚜、苹果全爪螨的成螨和卵;食蚜瘿蚊对绣线菊蚜的捕食能力。   (6) 以绿色生态园区为对象,研究明确了主要害虫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园区免疫能力强。   (7) 研究表明人工补充释放天敌,是补充和增强园区天敌对害虫控制能力的有效措施。果园防治效果达74.2﹪,玉米螟防效72.5﹪;温室白粉虱防效69.8﹪;温室白粉虱防效48﹪;甘蓝夜蛾卵粒寄生率57.4﹪。   (8) 从岫岩生态系统出发,开发绿色生态园区保护和利用天敌的方法,如适当保留园区杂草、果园种植苜蓿带、果实套袋技术、防虫网和频振杀虫灯等技术措施,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天敌资源。   (9) 进行了部分环境友好农药的筛选试验。   (10) 园区增施有机肥。   (11) 首次从岫岩县生态系统出发,组装了绿色生态园区中的果园、玉米和蔬菜田害虫半自控技术体系,应用后玉米田不用杀虫剂,果园和蔬菜田减少杀虫剂使用量分别为80﹪和50﹪   (12) 集成了苹果、梨、玉米、茄子、番茄及菜豆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模式,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技术规范。 (13) 绿色生态园区生产的苹果、梨、玉米、茄子、番茄及菜豆等农产品,经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 (14) 发表相关论文22篇。 实施效果:项目2003~2005三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5.2万亩,增加纯效益1369万元;由于大量减少使用杀虫剂,大幅度减低了农药对农业和农产品的污染。减少了化肥的用量,降低了化肥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并生产出绿色食品,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保护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成果名称: 利用生态资源优势创建害虫半自控绿色农业生态园区技术研究 关键词: 生态资源优势;害虫半自控技术;绿色农业生态园区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一级分类名称: 农业园建设
二级分类名称: / 三级分类名称: /
研究起止时间: 2003.01 至2005.12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新技术
成果属性: /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技术成熟度: 成熟应用阶段 技术水平: 国际先进
研究形式: 其他 学科分类1: 210.60
单位名称: 沈阳师范大学 学科分类2: /
中图分类号1: S433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农业
中图分类号2: / 课题来源: 地方计划
应用行业: 农、林、牧、渔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 课题立项编号: 2003232003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55 评价单位: 辽宁省科技厅
评价形式: 鉴定 应用状态: 稳定应用
评价日期: 2005.02.08 转让范围: 限国内转让
评价证书号: 辽科鉴字[2005]259号 推荐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
推广形式: 合作开发 成果登记号: 07181
成果简介:

技术原理:从岫岩农业生态系统出发,查明害虫及天敌的种类、数量、群落结构和特点、天敌自然控制等情况,采取各种措施加以保护、利用和开发新的天敌资源,发挥自然控制作用,科学运用措施,做到不用或少用化学农药,把害虫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以下。减少化肥用量以减少对农产品的污染。创建害虫半自控的绿色农业生态区技术模式,并生产出绿色农产品,以实现生产及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创新成果:本项研究在理论上明确了绿色农业生态园区主要害虫与天敌群落结构和特点,天敌自然控制作用机理。在实践上,配套组装了以自然控制为核心的农业害虫防治的技术体系,创建了一套害虫半自控的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模式,为绿色食品的生产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1) 岫岩县农业生态环境条件优越,适合绿色食品的生产。   (2) 首次在辽东山区对农业生态区的害虫及天敌组成作了系统调查。发现天敌9目35科,近150种(鉴定到种名107种);果园害虫100余种(鉴定到种名41种),大田害虫30余种(18种),蔬菜害虫30余种(28种)。   (3) 首次以整个生态园区为研究对象,对主要害虫与天敌的群落结构特点、群落内部及各群落相互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研究,提出了治理害虫的生态调控策略,以农田生态系统为管理单位,协调措施,优化天敌的群落结构,优化治理措施,达到控制多种害虫的目的。  (4) 摸清了主要害虫与天敌的消长关系及其种群的发生动态。首次明确了几种优势天敌种群在农业生态系统中的主要转移途径。   (5) 明确了小花蝽对苹果瘤蚜、苹果全爪螨的成螨和卵;食蚜瘿蚊对绣线菊蚜的捕食能力。   (6) 以绿色生态园区为对象,研究明确了主要害虫天敌的自然控害作用,园区免疫能力强。   (7) 研究表明人工补充释放天敌,是补充和增强园区天敌对害虫控制能力的有效措施。果园防治效果达74.2﹪,玉米螟防效72.5﹪;温室白粉虱防效69.8﹪;温室白粉虱防效48﹪;甘蓝夜蛾卵粒寄生率57.4﹪。   (8) 从岫岩生态系统出发,开发绿色生态园区保护和利用天敌的方法,如适当保留园区杂草、果园种植苜蓿带、果实套袋技术、防虫网和频振杀虫灯等技术措施,合理利用生态系统中的天敌资源。   (9) 进行了部分环境友好农药的筛选试验。   (10) 园区增施有机肥。   (11) 首次从岫岩县生态系统出发,组装了绿色生态园区中的果园、玉米和蔬菜田害虫半自控技术体系,应用后玉米田不用杀虫剂,果园和蔬菜田减少杀虫剂使用量分别为80﹪和50﹪   (12) 集成了苹果、梨、玉米、茄子、番茄及菜豆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模式,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技术规范。 (13) 绿色生态园区生产的苹果、梨、玉米、茄子、番茄及菜豆等农产品,经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绿色食品A级标准。 (14) 发表相关论文22篇。 实施效果:项目2003~2005三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5.2万亩,增加纯效益1369万元;由于大量减少使用杀虫剂,大幅度减低了农药对农业和农产品的污染。减少了化肥的用量,降低了化肥对农业环境的污染。并生产出绿色食品,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保护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态安全,绿色食品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联系人: 李学军 成果登记日期: 07-5-28
联系人email: lixj7890@yahoo.com.cn 单位代码: 92101188
邮政编码222: 110034 联系人电话: 024-86593325
单位传真: 024-86592205 单位通讯地址: 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黄河北大街253号
单位所在省市: 辽宁省 单位电话: 024-86592983;86592206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大专院校
合作完成单位: 岫岩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保所;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部农药检定所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07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张广学;李学军;王淑贤;李玉清;郑国;许彪;朱强;乔格侠;张润志;宋新元;邢星;朱天月;赵婉萱;姜辉;林荣华;马庆祥;侯长河;李铁汉;王兴亚;孙慧敏;李艳 资源采集日期: 07-12-30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