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现代农业 » 农业生物技术

花生蛴螬为害规律及生物防治可持续治理技术研究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花生;蛴螬;生物防治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技术成熟度: 中期阶段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国家标准
成果登记号: 20130833 资源采集日期: 2013-11-10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水平: 国际先进
评价证书号: 冀科成转鉴字[2012]第9-943号 评价单位: 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评价日期: 2013.01.20 评价证书号: 冀科成转鉴字[2012]第9-943号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限国内转让 推广形式: 技术服务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玉女士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5885053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地下害虫蛴螬食量大、危害隐蔽,经常造成花生种植严重减产。长期使用化学药剂造成害虫高度抗性和花生果实农残超标等问题日渐突出,蛴螬已成为花生病虫害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其发生、发育、习性与生态适应性规律,研究发展生物农药新制剂及田间防治蛴螬新技术,对保障花生种植产量和无公害花生品质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针对长期未解决的花生地下害虫严重为害问题开展研究,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社会公益专项“种植结构调整期病虫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对策”、国家支撑计划课题“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田地下害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河北省沧州市财政局及科技局“沧州市农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技术”、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影响暗黑鳃金龟发育和繁殖因素的研究”等项目经费资助。 项目核心目标为针对金龟类地下害虫危害研究以生物防治为主的高效、安全的可持续控害新技术,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花生田蛴螬发生与危害规律研究。调查花生田蛴螬种类;研究人工饲养及跟踪监测田间发生发育,明确金龟子各龄期发育与营养及环境因子关系,根据营养发育与生态适应性阐述蛴螬的发生与危害规律。2)防蛴螬生物农药绿僵菌制剂的研制。人工选育对蛴螬高毒力菌株;研究菌株对卵和各龄期蛴螬的侵染效力;确定菌株剂量与致死率、致死速度关系。优化影响菌丝生 内容简介 长和产孢的营养因子和调控因子,确定发酵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研制适用于蛴螬的绿僵菌制剂。3)绿僵菌生物制剂防治花生田蛴螬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不同菌剂剂量、分别与有机肥和农药联合应用的防治效果及协调作用。研究绿僵菌在续存能力和种群数量时空动态,分析其持效性。进行田间防效试验检验和大面积示范。 主要技术成果为: 1.从蛴螬人工周期饲养、营养发育与生态适应性阐述其发生与危害规律,发现三种主要金龟子生活史的新变化:随着气候条件及耕作制度改变,华北地区大黑鳃金龟生长发育加速及生育周期缩短,生活史由原来的两年一代逐步转变为一年一代;发现暗黑金龟子多数以成虫越冬,改变以前多数以幼虫越冬的观点。 2.明确了榆树叶喂饲暗黑、葎草和榆树叶喂食大黑、海棠和小叶黄杨叶喂饲铜绿得到成虫产卵量最多的产卵营养特征。首次明确了暗黑金龟子雌雄比例3:1产卵最高,而大黑1:3产卵最高。 3.金龟子室内大量饲养技术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4.发现大豆根际土中的暗黑卵孵化率最高,棉花根际土对暗黑卵孵化最不利。 5.研究获得防治蛴螬的高效菌株,获国家发明专利。 6.首次试验证明绿僵菌、白僵菌感染蛴螬卵;揭示低龄蛴螬对菌株比较敏感。 7.优化确定了绿僵菌发酵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发酵菌丝体生物量干重达1.82%;确定复合型固相基质A:B:C=3.5~4:5.5~7:0.1~0.15,适宜接种量1:1~1.25,最终产孢量提高34.7%成本降低25.7~36.3%;还确定产孢循序控制温湿度25~18℃和RH53~25%的有效范围。 8.根据真菌生物学和花生种植环境特点,研制出防治蛴螬的绿僵菌可湿性粉剂和颗粒剂,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制定了母药、可湿性粉剂和颗粒剂的产品标准。 9.盆栽试验和小区试验明确菌剂剂量防治效果,及其与农药及有机肥的作用,明确播种期施用绿僵菌可使花生虫果率减少22.4%,好果数增加31.2%,果重增加33.7~40%。 10.明确绿僵菌施用土壤后种群数量呈现先快下降到相对平衡或恢复的过程,明确根际环境有利于绿僵菌种群恢复。 11. 应用绿僵菌生物制剂防治蛴螬防效可达70%,提高花生产量20~25%,改善了花生品质,绿僵菌持续作用可有效减少次年蛴螬数量,减少或免用化学农药。 12.分别在河北、山东、河南进行了田间防治示范和技术培训,累计示范5万亩,推广40万亩,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和社会效益。

成果名称: 花生蛴螬为害规律及生物防治可持续治理技术研究 关键词: 花生;蛴螬;生物防治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一级分类名称: 农业生物技术
二级分类名称: 植物保护 三级分类名称:
研究起止时间: 2004.01 至2012.12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国家标准
成果属性: 原始性创新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技术成熟度: 中期阶段 技术水平: 国际先进
研究形式: 与院校、所合作 学科分类1: 国家标准GB 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
单位名称: 沧州职业技术学院 学科分类2:
中图分类号1: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四版)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农业
中图分类号2: 课题来源: 自选
应用行业: 农、林、牧、渔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课题立项编号: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50.00 评价单位: 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评价形式: 鉴定 应用状态: 稳定应用
评价日期: 2013.01.20 转让范围: 限国内转让
评价证书号: 冀科成转鉴字[2012]第9-943号 推荐单位: 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
推广形式: 技术服务 成果登记号: 20130833
成果简介:

地下害虫蛴螬食量大、危害隐蔽,经常造成花生种植严重减产。长期使用化学药剂造成害虫高度抗性和花生果实农残超标等问题日渐突出,蛴螬已成为花生病虫害治理的重点和难点。明确其发生、发育、习性与生态适应性规律,研究发展生物农药新制剂及田间防治蛴螬新技术,对保障花生种植产量和无公害花生品质有重要意义。 本项目针对长期未解决的花生地下害虫严重为害问题开展研究,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社会公益专项“种植结构调整期病虫灾害监测预警及减灾对策”、国家支撑计划课题“重大病虫害生物防治新技术”、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农田地下害虫综合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河北省沧州市财政局及科技局“沧州市农田地下害虫的防治技术”、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影响暗黑鳃金龟发育和繁殖因素的研究”等项目经费资助。 项目核心目标为针对金龟类地下害虫危害研究以生物防治为主的高效、安全的可持续控害新技术,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花生田蛴螬发生与危害规律研究。调查花生田蛴螬种类;研究人工饲养及跟踪监测田间发生发育,明确金龟子各龄期发育与营养及环境因子关系,根据营养发育与生态适应性阐述蛴螬的发生与危害规律。2)防蛴螬生物农药绿僵菌制剂的研制。人工选育对蛴螬高毒力菌株;研究菌株对卵和各龄期蛴螬的侵染效力;确定菌株剂量与致死率、致死速度关系。优化影响菌丝生 内容简介 长和产孢的营养因子和调控因子,确定发酵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提高产量、降低成本。研制适用于蛴螬的绿僵菌制剂。3)绿僵菌生物制剂防治花生田蛴螬技术研究及应用。研究不同菌剂剂量、分别与有机肥和农药联合应用的防治效果及协调作用。研究绿僵菌在续存能力和种群数量时空动态,分析其持效性。进行田间防效试验检验和大面积示范。 主要技术成果为: 1.从蛴螬人工周期饲养、营养发育与生态适应性阐述其发生与危害规律,发现三种主要金龟子生活史的新变化:随着气候条件及耕作制度改变,华北地区大黑鳃金龟生长发育加速及生育周期缩短,生活史由原来的两年一代逐步转变为一年一代;发现暗黑金龟子多数以成虫越冬,改变以前多数以幼虫越冬的观点。 2.明确了榆树叶喂饲暗黑、葎草和榆树叶喂食大黑、海棠和小叶黄杨叶喂饲铜绿得到成虫产卵量最多的产卵营养特征。首次明确了暗黑金龟子雌雄比例3:1产卵最高,而大黑1:3产卵最高。 3.金龟子室内大量饲养技术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4.发现大豆根际土中的暗黑卵孵化率最高,棉花根际土对暗黑卵孵化最不利。 5.研究获得防治蛴螬的高效菌株,获国家发明专利。 6.首次试验证明绿僵菌、白僵菌感染蛴螬卵;揭示低龄蛴螬对菌株比较敏感。 7.优化确定了绿僵菌发酵生产工艺流程和技术参数,发酵菌丝体生物量干重达1.82%;确定复合型固相基质A:B:C=3.5~4:5.5~7:0.1~0.15,适宜接种量1:1~1.25,最终产孢量提高34.7%成本降低25.7~36.3%;还确定产孢循序控制温湿度25~18℃和RH53~25%的有效范围。 8.根据真菌生物学和花生种植环境特点,研制出防治蛴螬的绿僵菌可湿性粉剂和颗粒剂,获得国家专利授权;制定了母药、可湿性粉剂和颗粒剂的产品标准。 9.盆栽试验和小区试验明确菌剂剂量防治效果,及其与农药及有机肥的作用,明确播种期施用绿僵菌可使花生虫果率减少22.4%,好果数增加31.2%,果重增加33.7~40%。 10.明确绿僵菌施用土壤后种群数量呈现先快下降到相对平衡或恢复的过程,明确根际环境有利于绿僵菌种群恢复。 11. 应用绿僵菌生物制剂防治蛴螬防效可达70%,提高花生产量20~25%,改善了花生品质,绿僵菌持续作用可有效减少次年蛴螬数量,减少或免用化学农药。 12.分别在河北、山东、河南进行了田间防治示范和技术培训,累计示范5万亩,推广40万亩,取得良好经济效益和和社会效益。

联系人: 王庆雷 成果登记日期: 2013-03-27
联系人email: wqlei02@163.com 单位代码: 91300358
邮政编码222: 061001 联系人电话: 0317-2128345
单位传真: 0317-2052958 单位通讯地址: 河北省沧州市朝阳南路23号
单位所在省市: 河北省 单位电话: 0317-2050737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独立科研机构
合作完成单位: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3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农向群;王庆雷;刘春琴;张泽华;冯晓洁;李兴佳;席国成;王广君;刘艳涛;王晓梅;刘福顺;曹广春;张平;刘迅;李洪俊;蒲宝忠;王国风;吴娱;李靖宇;王卫东;赵武 资源采集日期: 2013-11-10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