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生态区;作物;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大豆;生物防治 | |||||
成果类别: | 应用技术 | 技术成熟度: | 成熟应用阶段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新技术 | ||||
成果登记号: | 9232013Y0482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3-09-1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 技术水平: | 国内领先 | ||
评价证书号: | 黑科垦鉴字[2012]第509号 | 评价单位: | 黑龙江省科技厅 | ||
评价日期: | 2012.12.13 | 评价证书号: | 黑科垦鉴字[2012]第509号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限国内转让 | 推广形式: | 技术服务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能从生态角度出发,在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措施和生物控制措施基础上,尽量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进行多作物病虫害联合控制,实现对作物病虫害的可持续控制。在研究过程中,获得了新的防治稻瘟病的黄绿木霉T4菌株和防治大豆根腐病的拮抗细菌菌株,新发现并记录了15种水稻田害虫和16种大豆田害虫,首次建立了多种病害混合发生程度与产量损失的估计模型,能采取长达17年定点试验方式探讨轮作、连作和各种农业技术措施对土壤微生态和大豆根部病害的影响和作用,提出在前作玉米田或小麦田施用硫酸镁种肥对大豆胞囊线虫有控制作用的见解。所制订的水稻、大豆、玉米和小麦主要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体系已示范推广近40万公顷,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获得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研究成果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具有较为深远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