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基本信息 | ||||||
关键词: | 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育苗基质 | |||||
成果类别: | 应用技术 | 技术成熟度: | 中期阶段 | |||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 新技术 | ||||
成果登记号: | EK2013A010245000549 | 资源采集日期: | 2013-09-15 |
研究情况 | |||||
单位名称: | 长江大学 | 技术水平: | 国际先进 | ||
评价证书号: | 鄂科鉴字[2013]04190116 | 评价单位: |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 ||
评价日期: | 2013.04.26 | 评价证书号: | 鄂科鉴字[2013]04190116 |
转化情况 | |||||
转让范围: | 允许出口 | 推广形式: | 技术入股 | ||
已转让企业数(个): | 0 |
联系方式 | |||||
联系人(平台): | 玉女士 | 联系人(平台)电话: | 0771-5885053 | ||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
成果简介 | |||||
课题来源:自选。 研发背景:本研究立足于生产实践,旨在解决目前棉花种植过程中的黄萎病问题。黄萎病对棉花的产量和品质影响很大,一般减产10%~30%,发生严重的田块减产可达60%~80%,甚至绝收。目前生产上还没有十分有效的解决办法和措施。一般来说,培育抗病的棉花种质是最有效的措施,但陆地棉中缺乏抗病种质资源;另外,化学防治是病虫害防治的常规手段和措施,但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化学药剂对棉花黄萎病的防控效果较差。现在虽然水旱轮作能减轻该病的为害,但受到水源的限制,这一措施只能在局部水源条件较好的区域实施。生物防治是较好的防治措施,但传统的生物防治在应用过程中遇到了诸多问题,防效不稳定,导致推广应用受到一定阻碍。 本课题拟开发育苗基质和专抗棉花黄萎病的生防菌群,将生防菌剂与育苗基质相结合,成为专抗棉花黄萎病的育苗基质。在棉花育苗过程中,使生防菌群在基质这一富含养分的载体中能顺利增殖并进入棉花体内定殖。本项目拓展了生防菌剂的使用方式和途径,以新的策略来解决棉花生产上的难题,为棉花抗病丰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1)为了使生防菌在田间存活并能顺利到达棉花根部,必须给予生防菌合适的载体和环境,由于生防菌的存活需要养分、透气,所以与育苗基质结合是最佳选择(因为育苗基质有养分,但浓度不高,菌体可以在其中顺利生存)。 2)为了降低育苗基质的成本,必须寻找本地废弃的资源。利用本地原材料制得的育苗基质要求有机质含量高于50%,N/P/K的总含量要高于5%,保水性能良好。 3)将生防菌与育苗基质配合后,要使每克物料中内生菌群的含量达到1百万芽孢,方能起到抗病效果,最后的田间防效需达到60%以上。 ①根据“生防菌定向筛选”策略,收集了棉花全生育期的内生生防菌株,克服单一菌种在棉花不同生育期的防效不稳定现象,生防菌群的组合开发具有创新性。 ②将精制棉下脚料、污泥等废弃物,首次进行了生物(蚯蚓)转化,开发出资源本地化的育苗基质,变废为宝,这方面具有创新性。 ③将生防菌剂与育苗基质结合,创造了一种新的生物产品,具有创新性。 ④改变了生防菌剂的施用方法,更好地契合了棉花栽培环节,易于被棉农接受和使用,具有创新性。从2010年开始开始试制产品,现在注册了一个公司,开始小规模试生产抗病育苗基质,拟年产1万吨规模,争取在5年内,做到10万吨水平,占领江汉平原的棉花、水稻、瓜果蔬菜、苗木等育苗市场。 1)产品初步在江陵、松滋、公安、石首、监利等地进行布点示范,获得了用户的一致认可,较初级产品(单纯生防菌剂)来说,这一产品具有较大突破性改进。 2)开发的产品要全面推广还需要一段过程,需要扩大试点范围,带动其它相关育苗行业的快速发展。2005年,魔芋软腐病综合防治研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2年,基于内生菌的魔芋软腐病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