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现代农业 » 农作物

双季稻分蘖调控关键技术及其高产优质栽培研究与应用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双季稻;分蘖调控;栽培技术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技术成熟度: 成熟应用阶段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新技术
成果登记号: Y12497 资源采集日期: 2013-09-15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技术水平: 国际领先
评价证书号: 赣科鉴字[2013]第43号 评价单位: 江西省科技厅
评价日期: 2013.05.23 评价证书号: 赣科鉴字[2013]第43号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允许出口 推广形式: 技术服务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玉女士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5885053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本研究针对双季稻区气候生态特点易导致双季稻前期难早发、中期无效分蘖多、后期易早衰,进而造成成穗率低、结实率低、充实度差,影响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潜力发挥等突出问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省学科带头人计划等有关课题的支持下,以提高双季稻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籽粒充实度和挖掘品种品质潜力(保优质)为目标,以促进低位有效分蘖生长成穗、控制高位无效分蘖发生为核心。开展了壮秧促早发技术、综合控蘖技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及其机理等研究,并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以壮秧促早发为技术途径,自主研发出壮秧早发效果好、安全性高、简便省工的双季稻育专用肥,并首次从蛋白质组学角度揭示了其分子机理。较好地解决了双季稻壮秧技术难掌握、前期早发难的技术难题。 2.自主研制出集控蘖、壮秆、营养为一体的水稻复合控蘖剂及其使用方法,并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公告号:CN101444209),克服了单一激素(或生长调节剂)控蘖会增加倒伏风险的不足,为水稻化学控蘖(化控)奠定了基础。且探明了其控蘖增产效果及机理。 3.研发出氮钾后移、控水灌溉为特点的控蘖增产肥水运筹模式,明确了氮钾肥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的比例为5:2:2:1和控水灌溉、提早晒田是双季稻理想的肥水运筹模式,为肥控、水控提供了技术指标。 4.明确了不同控蘖措施的控蘖增穗效果为化控>肥控>水控,探明了肥控、水控、化控“三控”结合有很好的协同效应,首创了“三控”结合综合控蘖技术,并揭示了其控蘖增穗的机理。 5.创建了以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籽粒充实度和保优质为目标的双季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并获国家发明专利(ZL200810136592.4),系统揭示了该模式的产量形成特点及高产优质机理,丰富了双季稻超高产栽培理论。 6.成功申报到省学科带头人2名,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4名,培养了博士2人,博士后1人,硕士2人,培训一批基层农技员和农民,发表论文33篇,出版论著2部。突破了制约双季稻产量与米质潜力发挥的关键技术,创建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探明了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的产量形成规律和与机理,为双季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依据和技术支撑,推动了双季稻栽培研究发展和高产优质技术推广。 7.研究成果在江西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仅对15个核心示范县(市)2010~2012年三年的初步统计,累计推广双季稻面积1411.5万亩,增产稻谷137469.67万kg,新增纯收入340924.81万元,并在江西全省及福建、湖南、安徽三省辐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成果名称: 双季稻分蘖调控关键技术及其高产优质栽培研究与应用 关键词: 双季稻;分蘖调控;栽培技术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一级分类名称: 农作物
二级分类名称: 禾谷类作物 三级分类名称:
研究起止时间: 2000.01 至2012.12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新技术
成果属性: 原始性创新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技术成熟度: 成熟应用阶段 技术水平: 国际领先
研究形式: 与院校、所合作 学科分类1: 国家标准GB 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
单位名称: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学科分类2:
中图分类号1: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四版)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农业
中图分类号2: 课题来源: 国家科技计划
应用行业: 农、林、牧、渔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课题立项编号: 2006BAD02A04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232.00 评价单位: 江西省科技厅
评价形式: 鉴定 应用状态: 稳定应用
评价日期: 2013.05.23 转让范围: 允许出口
评价证书号: 赣科鉴字[2013]第43号 推荐单位: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推广形式: 技术服务 成果登记号: Y12497
成果简介: 本研究针对双季稻区气候生态特点易导致双季稻前期难早发、中期无效分蘖多、后期易早衰,进而造成成穗率低、结实率低、充实度差,影响水稻品种产量和品质潜力发挥等突出问题,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省学科带头人计划等有关课题的支持下,以提高双季稻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籽粒充实度和挖掘品种品质潜力(保优质)为目标,以促进低位有效分蘖生长成穗、控制高位无效分蘖发生为核心。开展了壮秧促早发技术、综合控蘖技术、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及其机理等研究,并进行示范推广,取得以下主要成果: 1.以壮秧促早发为技术途径,自主研发出壮秧早发效果好、安全性高、简便省工的双季稻育专用肥,并首次从蛋白质组学角度揭示了其分子机理。较好地解决了双季稻壮秧技术难掌握、前期早发难的技术难题。 2.自主研制出集控蘖、壮秆、营养为一体的水稻复合控蘖剂及其使用方法,并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公告号:CN101444209),克服了单一激素(或生长调节剂)控蘖会增加倒伏风险的不足,为水稻化学控蘖(化控)奠定了基础。且探明了其控蘖增产效果及机理。 3.研发出氮钾后移、控水灌溉为特点的控蘖增产肥水运筹模式,明确了氮钾肥基肥:分蘖肥:穗肥:粒肥的比例为5:2:2:1和控水灌溉、提早晒田是双季稻理想的肥水运筹模式,为肥控、水控提供了技术指标。 4.明确了不同控蘖措施的控蘖增穗效果为化控>肥控>水控,探明了肥控、水控、化控“三控”结合有很好的协同效应,首创了“三控”结合综合控蘖技术,并揭示了其控蘖增穗的机理。 5.创建了以高成穗率、高结实率、高籽粒充实度和保优质为目标的双季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并获国家发明专利(ZL200810136592.4),系统揭示了该模式的产量形成特点及高产优质机理,丰富了双季稻超高产栽培理论。 6.成功申报到省学科带头人2名,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4名,培养了博士2人,博士后1人,硕士2人,培训一批基层农技员和农民,发表论文33篇,出版论著2部。突破了制约双季稻产量与米质潜力发挥的关键技术,创建了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模式,探明了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的产量形成规律和与机理,为双季稻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了依据和技术支撑,推动了双季稻栽培研究发展和高产优质技术推广。 7.研究成果在江西进行了大面积示范推广,仅对15个核心示范县(市)2010~2012年三年的初步统计,累计推广双季稻面积1411.5万亩,增产稻谷137469.67万kg,新增纯收入340924.81万元,并在江西全省及福建、湖南、安徽三省辐射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联系人: 冯兆宾 成果登记日期: 2013-05-24
联系人email: fzb9233@aliyun.com 单位代码: 93600575
邮政编码222: 330200 联系人电话: 13870931586
单位传真: 0791-87090001 单位通讯地址: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县莲塘镇莲塘北大道1738号
单位所在省市: 江西省 单位电话: 0791-87090310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独立科研机构
合作完成单位: 江西农业大学;南昌市农业科学院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3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彭春瑞;谢金水;潘晓华;邱才飞;钱银飞;涂田华;关贤交;邵彩虹;陈先茂;刘光荣;林洪鑫;张文学;邓国强;谢江;胡水秀;李明心;刘宗发;胡金和;姚锋先;曾文高;刘昌炽;虞新华;熊多根;曹九龙;朱毅成;陈国梁;杨震;肖火根;邓刚临;姚易根;肖志强;余德光;程建宏;刘绵庆 资源采集日期: 2013-09-15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