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生物技术 » 农业生物技术

较重涝渍胁迫对几种旱地作物生长的影响与恢复技术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涝渍胁迫;旱地作物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技术成熟度: 成熟应用阶段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新技术
成果登记号: EK2013A010177000402 资源采集日期: 2013-09-15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长江大学 技术水平: 国际先进
评价证书号: 鄂科鉴字[2013]04190088 评价单位: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评价日期: 2013.04.22 评价证书号: 鄂科鉴字[2013]04190088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限国内转让 推广形式: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玉女士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5885053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以农业涝渍灾害防控理论和技术研究主线,课题得到以下计划支持: 湖北省教育厅2007年度重大项目(编号:Z200712002)—农田涝渍机理与水肥调控模式研究.湖北省教育厅文件,鄂科教[2007]4号; 湖北省2008年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编号:2008CDB055)—易涝易渍农田水文过程研究.湖北省财政厅/科技厅文件,鄂财企发[2008]113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51079007)—高温胁迫下棉花对涝渍的反应规律及排水调控指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2010-8-18; 湖北省2011年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编号:2011CDB010)—主要旱地作物对厌氧胁迫的响应及其调控机理研究.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文件,鄂科技发计[2011]27号; 长江大学涝渍灾害特色领域支持项目(编号BO1180010102)—水肥调控对涝渍危害棉田的补偿效应研究,2007。 技术原理:通过观察小麦、油菜和棉花对涝渍以及不同措施的反应,从作物的生长、代谢以及产量表现,研究排水调控、营养调控与化学调控及其配合运用对作物受奢水胁变的减缓作用,提出作物尽快从逆境中恢复和减少产量损失的技术及方法。 主要性能指标:1)农田涝渍与水肥调控:3~4天排除棉田涝水,可有效减少养分流失;受涝4~7天,涝后追肥以15%~40%为宜;涝解除后6~10天是作物症状表现期,宜叶面喷肥补充营养。2)较重涝渍危害缓解:涝后采用叶面喷施(或穴施)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相结合的施肥方法对作物涝后恢复有明显作用,可减少小麦产量损失26.41%,减少油菜产量损失10%~20%,减少棉花产量损失10%~30%。 1.以试验点长期定位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揭示了易涝易渍农田的的水文特征,摸清了易涝易渍农田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作物的潜在影响。 2.根据区域水热季节性特点,研究了棉花大田壮苗期和花铃期对高温高湿的反应规律,给出了农田因暴雨致涝致渍尔后又适逢高温胁迫的排水调控指标。 3.从施肥制度与排水控制的有机结合上寻求有效的田间水肥调控途径,给出了基于适应棉花生长需要、省肥高效且有利减轻水环境负荷的棉田施肥模式。 4.提出了涝前涝中涝后综合运用营养调控和化学调控以减缓作物较重涝渍危害的方法与技术,给出了菌肥提高棉花苗期耐涝抗湿性的使用方法和棉花花铃期涝后促恢复的适宜调控时间。课题组通过近6年不同尺度的试验研究,提出的作物涝渍灾害防控技术处于完全成熟阶段,已大面积用于生产实践。在运用中具安全可靠、无负面影响的特点,适于在江汉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南方类似地区油菜、小麦、棉花较重涝渍危害防治。 2009年以来,已在江汉平原腹地得到较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受益农田面积达108万亩,近四年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13亿元。为使本课题有关作物涝渍灾害防治成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规模,通过技术示范的星星之火促进成果转化推广,依托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成果推广力度;通过本校农民技术培训平台,创造有利成果转化推广的环境氛围;将试验示范与农业综合开发及相关项目结合,使成果推广上规模、见实效;建立与国营农场和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联系,开启技术成果走向生产直通车,提高成果转化效率。2002年,涝渍地农业示范小区整体规划及综合整治开发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 2003年,江汉平原涝渍地综合开发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 2004年,易涝易渍农田排水改良技术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 2007年,基于作物的农田排水指标及排水调控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 2008年,基于作物的农田排水指标及排水调控研究,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

成果名称: 较重涝渍胁迫对几种旱地作物生长的影响与恢复技术 关键词: 涝渍胁迫;旱地作物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一级分类名称: 农业生物技术
二级分类名称: 三级分类名称:
研究起止时间: 2007.04 至2012.12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新技术
成果属性: 原始性创新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技术成熟度: 成熟应用阶段 技术水平: 国际先进
研究形式: 独立研究 学科分类1: 国家标准GB 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
单位名称: 长江大学 学科分类2:
中图分类号1: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四版)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农业
中图分类号2: 课题来源: 地方基金
应用行业: 农、林、牧、渔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课题立项编号: Z200712002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92.00 评价单位: 湖北省科学技术厅
评价形式: 鉴定 应用状态: 稳定应用
评价日期: 2013.04.22 转让范围: 限国内转让
评价证书号: 鄂科鉴字[2013]04190088 推荐单位: 长江大学
推广形式: 成果登记号: EK2013A010177000402
成果简介:

以农业涝渍灾害防控理论和技术研究主线,课题得到以下计划支持: 湖北省教育厅2007年度重大项目(编号:Z200712002)—农田涝渍机理与水肥调控模式研究.湖北省教育厅文件,鄂科教[2007]4号; 湖北省2008年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编号:2008CDB055)—易涝易渍农田水文过程研究.湖北省财政厅/科技厅文件,鄂财企发[2008]113号;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编号:51079007)—高温胁迫下棉花对涝渍的反应规律及排水调控指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2010-8-18; 湖北省2011年自然基金面上项目(编号:2011CDB010)—主要旱地作物对厌氧胁迫的响应及其调控机理研究.湖北省科学技术厅文件,鄂科技发计[2011]27号; 长江大学涝渍灾害特色领域支持项目(编号BO1180010102)—水肥调控对涝渍危害棉田的补偿效应研究,2007。 技术原理:通过观察小麦、油菜和棉花对涝渍以及不同措施的反应,从作物的生长、代谢以及产量表现,研究排水调控、营养调控与化学调控及其配合运用对作物受奢水胁变的减缓作用,提出作物尽快从逆境中恢复和减少产量损失的技术及方法。 主要性能指标:1)农田涝渍与水肥调控:3~4天排除棉田涝水,可有效减少养分流失;受涝4~7天,涝后追肥以15%~40%为宜;涝解除后6~10天是作物症状表现期,宜叶面喷肥补充营养。2)较重涝渍危害缓解:涝后采用叶面喷施(或穴施)和植物生长调节剂相结合的施肥方法对作物涝后恢复有明显作用,可减少小麦产量损失26.41%,减少油菜产量损失10%~20%,减少棉花产量损失10%~30%。 1.以试验点长期定位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分析揭示了易涝易渍农田的的水文特征,摸清了易涝易渍农田土壤水和地下水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作物的潜在影响。 2.根据区域水热季节性特点,研究了棉花大田壮苗期和花铃期对高温高湿的反应规律,给出了农田因暴雨致涝致渍尔后又适逢高温胁迫的排水调控指标。 3.从施肥制度与排水控制的有机结合上寻求有效的田间水肥调控途径,给出了基于适应棉花生长需要、省肥高效且有利减轻水环境负荷的棉田施肥模式。 4.提出了涝前涝中涝后综合运用营养调控和化学调控以减缓作物较重涝渍危害的方法与技术,给出了菌肥提高棉花苗期耐涝抗湿性的使用方法和棉花花铃期涝后促恢复的适宜调控时间。课题组通过近6年不同尺度的试验研究,提出的作物涝渍灾害防控技术处于完全成熟阶段,已大面积用于生产实践。在运用中具安全可靠、无负面影响的特点,适于在江汉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以及南方类似地区油菜、小麦、棉花较重涝渍危害防治。 2009年以来,已在江汉平原腹地得到较大规模的推广应用,受益农田面积达108万亩,近四年累计产生直接经济效益4.13亿元。为使本课题有关作物涝渍灾害防治成果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需要在现有工作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试验示范规模,通过技术示范的星星之火促进成果转化推广,依托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扩大成果推广力度;通过本校农民技术培训平台,创造有利成果转化推广的环境氛围;将试验示范与农业综合开发及相关项目结合,使成果推广上规模、见实效;建立与国营农场和农业生产合作组织的联系,开启技术成果走向生产直通车,提高成果转化效率。2002年,涝渍地农业示范小区整体规划及综合整治开发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 2003年,江汉平原涝渍地综合开发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 2004年,易涝易渍农田排水改良技术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 2007年,基于作物的农田排水指标及排水调控研究,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三等; 2008年,基于作物的农田排水指标及排水调控研究,陕西省优秀博士论文。

联系人: 胡莉莉 成果登记日期: 2013-04-22
联系人email: kjccgk@yangtzeu.edu.cn 单位代码: 94200001
邮政编码222: 434023 联系人电话: 13707216000
单位传真: 0716-8060813 单位通讯地址: 湖北省荆州市南环路1号
单位所在省市: 湖北省 单位电话: 0716-8060550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大专院校
合作完成单位: 湖北省荆州农业气象试验站;荆州市四湖工程管理局排管试验站;潜江市气象局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3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朱建强;吴启侠;苏荣瑞;刘凯文;程伦国;艾劲松;秦巧燕;方正武;杨威;王曾桢;刘安勋;武美燕;杨亚珍;李玲芝;耿一风 资源采集日期: 2013-09-15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