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记密码] [免费注册]   服务电话:0771-5885053
您正在浏览 :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信息 » 现代农业 » 水产养殖

小栉苔虫对网箱养殖的危害与防治

成果基本信息
关键词: 小栉苔虫;危害;防治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技术成熟度: 成熟应用阶段
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新技术
成果登记号: Y12552 资源采集日期: 2013-09-15
研究情况
单位名称: 峡江县水产局 技术水平: 国内领先
评价证书号: 吉市科鉴字[2012]第17号 评价单位: 吉安科学技术局
评价日期: 2012.05.03 评价证书号: 吉市科鉴字[2012]第17号
转化情况
转让范围: 允许出口 推广形式: 技术服务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联系方式
联系人(平台): 玉女士 联系人(平台)电话: 0771-5885053
*成果单位详细联系方式请登录会员;还不是会员,马上注册!
成果简介
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主要科技内容、技术经济指标、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及应用推广情况 《小栉苔虫对网箱养殖的危害与防治》项目隶属于农林牧渔新技术应用推广领域。 近几年在江西、福建、四川、江苏等多个地方的网箱养殖中有一种胶质果冻状物质大量粘附在网衣上,导致大量死鱼,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其中2006年我们在幸福水库进行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时,也出现了这种生物,造成10多万元的损失。一段时间大家均不知其为何种生物,把它称为“水胎”、“水怪”,在控制其危害上更是束手无策。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深入研究该生物对网箱养殖的危害,峡江县水产局决定把“小栉苔虫对网箱养殖的危害与防治”作为水产养殖技术攻关课题,对小栉苔虫的病害防治进行技术探讨。 主要科技内容:该项目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小栉苔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摸清该虫的年生活史、习性及各发育阶段主要形态特征;二是发生危害调查,查清其发生范围、损失程度;三是防治试验示范,探讨和推广有效防治方法。1.特征特性观察。自休眠芽萌发后,定期取样观察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查清休眠芽的形成时间,弄清其年生活史及生态习性。此项观察一直到年底虫体收缩死亡,并通过显微摄相技术形成图像资料。2.分布及危害调查。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水质条件的水域小栉苔虫发生状况进行调查,探究水质条件与发生程度的关系,摸清其分布规律。选择较易发生小栉苔虫的幸福水库观察其对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的危害,查清发生程度与危害损失的关系。3.防治试验示范。采用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生态方法分别开展防治试验。计算出虫体减退率、鱼体死亡减少率,测算出防治效果。 技术经济指标:摸清了小栉苔虫的生长规律及防治方法;采用小栉苔虫技术防治方法,其网箱养殖产量提高明显,为95.0kg/m2,比对照的80.1kg/m2增加14.9kg/m2,增产18.6%。在网箱发生小栉苔时,可采取晒网清除的方法加以防治。其防治效果可达94%以上,增加收益可达72.6元/m2。提出的防治措施突出了经济有效、安全环保的生态意识。 2010年至2012年试验示范推广网箱小栉苔虫防治技术,实施规模3.213万m2,新增纯收益498.41万元,新增投入474.68万元,投资纯收益率为1.05,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为1:4.1。即在本项目中,社会投资每增加1万元,可回报纯收益1.05万元;技术推广投资每增加1万元,可回报纯收益4.1万元;因此,实施本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该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已评为2012年度吉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成果名称: 小栉苔虫对网箱养殖的危害与防治 关键词: 小栉苔虫;危害;防治
成果类别: 应用技术 一级分类名称: 水产养殖
二级分类名称: 水产养殖 三级分类名称:
研究起止时间: 2007.04 至2011.12 成果体现形式(应用技术类): 新技术
成果属性: 原始性创新 成果体现形式(基础理论类):
技术成熟度: 成熟应用阶段 技术水平: 国内领先
研究形式: 独立研究 学科分类1: 国家标准GB 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
单位名称: 峡江县水产局 学科分类2:
中图分类号1: 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第四版) 所属高新技术类别: 农业
中图分类号2: 课题来源: 自选
应用行业: 农、林、牧、渔业 课题立项名称:
国家科技计划子类别: 课题立项编号:
经费实际投入额 (万元): 0.00 评价单位: 吉安科学技术局
评价形式: 鉴定 应用状态: 稳定应用
评价日期: 2012.05.03 转让范围: 允许出口
评价证书号: 吉市科鉴字[2012]第17号 推荐单位: 吉安市科学技术局
推广形式: 技术服务 成果登记号: Y12552
成果简介: 项目所属科学技术领域、主要科技内容、技术经济指标、促进行业科技进步作用及及应用推广情况 《小栉苔虫对网箱养殖的危害与防治》项目隶属于农林牧渔新技术应用推广领域。 近几年在江西、福建、四川、江苏等多个地方的网箱养殖中有一种胶质果冻状物质大量粘附在网衣上,导致大量死鱼,造成了较大的损失。其中2006年我们在幸福水库进行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时,也出现了这种生物,造成10多万元的损失。一段时间大家均不知其为何种生物,把它称为“水胎”、“水怪”,在控制其危害上更是束手无策。针对上述情况,为了深入研究该生物对网箱养殖的危害,峡江县水产局决定把“小栉苔虫对网箱养殖的危害与防治”作为水产养殖技术攻关课题,对小栉苔虫的病害防治进行技术探讨。 主要科技内容:该项目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小栉苔虫的生物学特性观察,摸清该虫的年生活史、习性及各发育阶段主要形态特征;二是发生危害调查,查清其发生范围、损失程度;三是防治试验示范,探讨和推广有效防治方法。1.特征特性观察。自休眠芽萌发后,定期取样观察各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查清休眠芽的形成时间,弄清其年生活史及生态习性。此项观察一直到年底虫体收缩死亡,并通过显微摄相技术形成图像资料。2.分布及危害调查。对不同地理位置、不同水质条件的水域小栉苔虫发生状况进行调查,探究水质条件与发生程度的关系,摸清其分布规律。选择较易发生小栉苔虫的幸福水库观察其对斑点叉尾鮰网箱养殖的危害,查清发生程度与危害损失的关系。3.防治试验示范。采用化学方法、物理方法和生态方法分别开展防治试验。计算出虫体减退率、鱼体死亡减少率,测算出防治效果。 技术经济指标:摸清了小栉苔虫的生长规律及防治方法;采用小栉苔虫技术防治方法,其网箱养殖产量提高明显,为95.0kg/m2,比对照的80.1kg/m2增加14.9kg/m2,增产18.6%。在网箱发生小栉苔时,可采取晒网清除的方法加以防治。其防治效果可达94%以上,增加收益可达72.6元/m2。提出的防治措施突出了经济有效、安全环保的生态意识。 2010年至2012年试验示范推广网箱小栉苔虫防治技术,实施规模3.213万m2,新增纯收益498.41万元,新增投入474.68万元,投资纯收益率为1.05,推广投资年均纯收益率为1:4.1。即在本项目中,社会投资每增加1万元,可回报纯收益1.05万元;技术推广投资每增加1万元,可回报纯收益4.1万元;因此,实施本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该成果达到了国内同类研究的领先水平,已评为2012年度吉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联系人: 习宏斌 成果登记日期: 2012-05-02
联系人email: x.jscj@163.com 单位代码: 93602255
邮政编码222: 331409 联系人电话: 0796-3680787
单位传真: 0796-3680316 单位通讯地址: 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水产局玉笥大道95号
单位所在省市: 江西省 单位电话: 0796-3680787
转让收入(万元): 0 单位属性: 其他
合作完成单位: 已转让企业数(个): 0
成果发布年份: 2013 知识产权形式:
成果完成人: 习宏斌;谢美珍;龙洪圣;刘广根;邹文岗;廖再生;胡耀华;钱小珍;郭珍荣 资源采集日期: 2013-09-15

 友情链接

国科网 广西科学技术厅 南宁市科学技术局 孵化圈 南宁高新区双创服务云平台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 佛山知识产权网 广西农业科学院 广西知识产权交易中心 广西机械工业研究院